郑记秤店
□ 向日葵 文/摄
从休宁五城镇古林桥下桥不远,街边的郑记秤店就这样不冷不热地开着。小店不起眼,二十平米,门前放着一个秤台,右边放着几台电子秤,一旁的墙壁上挂着一排大秤小秤,一张旧式的工作台上,堆着各式各样的工具。店里有两位老人正坐着说鳖。一问,那位穿着蓝色工作服、戴着咖啡色老花镜的老人就是店主郑冬九。
“三九天生的,名字就叫冬九了。”郑冬九说。
怎么这么闲?正嘀咕着,郑冬九说话了:“现在生意不好做,我是做两个是两个(钱)。今天下雨,本来炝秤杆的,结果不想做,就和邻居说说鳖。”
郑冬九今年69岁,祖籍江西上饶人,父亲是个老秤匠,年轻时到五城山斗做生意后在此安家。郑冬九有五弟妹,他是家中老大,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做秤,16岁小学毕业后和父亲一起挑着货担走街串巷,跑遍了五城及婺源等地,23岁结婚分家后,开始独立为业。1973年,因父亲患病,在五城老街上租了一间小店,改货担为坐店经营,他25岁时,父亲去世。从老街到新街,到现在古林桥头,几易店址,郑冬九已在秤店坚守了44年。
“现在电子秤出来了,手工木杆秤生意不好,因此店里有时一两天都卖不掉一把秤,开店成了守店。买秤的也基本上是一些老年人。一杆10公斤的秤卖40元,大的100元,能挣20元,可一杆秤的制作至少要半天工。一天最快也不过三杆秤。”聊起近些年的生意,郑冬九感慨万端。
“2000年左右,我曾经想过放弃,加上家中经济问题而去上海做了两个月的架子工,后来觉得这老手艺丢了可惜,还是回到了店里,一直到现在。”郑冬九说。
“别看这小小一杆秤,要十几道工序。”郑冬九说。难怪在郑师傅的工作台上,堆放着十几种工具——刨子、钻头、钢锉、钻星、砝码、锤子、铝丝、银丝刀……
郑冬九告诉记者:“一杆秤的质量好坏,先是选料,材质要好。选好料把秤杆做成秤胚后再烘干,烘的时间越长越好,火不能大,宜小火,以刨出来的刨花不连张为佳;完成秤杆的打磨抛光后,接着就是加工,两头包边,装上秤钩和秤纽,秤纽挂在墙上的固定挂钩上,抓钩可提起相应重量的砝码,秤杆再套上秤砣,寻找平衡处,划上标记。这秤星标记是度量的刻度,一杆秤准不准,这是关键所在。”
虽已年近古稀,眼睛老花,可眼前的郑师傅手艺娴熟,旋转的钻头、划线的圆规、穿铝的丝刀,在他的手中十分听话。不知不觉间间,一杆10公斤的秤做好了。
郑冬九说做秤这一行不能偷懒,需要规规矩矩,还要有良心。不但要做好秤,还要较秤准,对于个别无良商人以给好处的形式让他把秤做小一点,他会态度坚决地给予回绝。他说:“坑人的事不能做,钱是挣不完的,做人是长久的,手艺人最讲好口碑!”
郑冬九说:“这两年有时间想出去转转,因为长期守店以及老伴的勤俭,除了四年前坐两天三夜火车送孙子去昆明上大学,还一直没有去外地玩过。最想去的地方是杭州和北京。再不去,长城就爬不动了!
说到老手艺传承的问题,他又无奈地说:“因为子女都从事了其它行业,也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自己做到不能做为止。现在方圆几十里也就我这家秤店。屯溪也有两家,但全市从事做秤的手艺人最多不过十几个。”
新闻推荐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黄山监管分局关于辖内金融机构有关行政许可事项的公告
下列机构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黄山监管分局批准,换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许可证》。业务范围:许可该机构经营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其它规定批准的业务,经营范...
休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休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