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最后的竹排

黄山日报 2014-04-14 11:45 大字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两句歌词。可现在要想坐一坐,体验一把由简单的几根竹子捆扎起来的竹排,重温一下歌词里的诗情画意,能找到的地方还真不多。休宁县流口镇茗洲村,一个村子的人都撑着竹排上山下田。这里也成了休宁县乃至黄山市最后的竹排。

茗洲村全村240多人,63户。村子边上就是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三江源头率水河。人间四月春飘香,走进茗洲村,映入眼帘的是率水河上来来往往的竹排,全村就是靠着这样的交通工具,把村庄与茶园连接在了一起。

茗洲村不但男人会撑排,就连上了年纪的妇女也能撑。今年60岁的村民陈招义,别看上了年纪,可她一篙接一篙的,动作娴熟。“我已经撑了49年了。”陈招义告诉记者,11岁那年,她就能够独自撑排上山下田了。长大后嫁在本村,从小到大,一直没离开过手中的竹篙。“你看这手,一手的老茧,褪不掉了。”

陈招义说,她家在河对面山上有8亩地。整个村子有800多亩茶园,占了全村七成以上的地。要想上山干活,就得坐竹排,就得学会撑排。

记者看到率水河河面不宽,水面平静,也不是很深,村民竹篙一动,一两分钟就到了对岸,无论是上山,还是回家,显得特别方便、快捷。

村民陈天养今年64岁,别看他戴着眼镜,可身体特别干练,也是村子里撑竹排的好手。“我们这里不玩竹排不行的,每家每户大家都要会玩,不然就下不了地,要是绕行就得多走上2公里的山道,耗时耗力,还耽误农时。”

说起村子里撑竹排的历史,老陈如数家珍。他介绍,茗洲建村有400多年了,除了建村伊始的那个百年里是撑船过河外,其他时间都是撑竹排,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上世纪80年代末期,茗洲村村口处建了一座桥,也与外界通上了汽车。20多年来,这里的村民依旧撑排进山,究其原因,是因为路途遥远,耽误农时。

记者看到,一副竹排,由碗口粗的8至10根竹子并排扎成,一头一尾,加中间位置,用铁丝和木板固定,一次最多载3个人。据了解,茗洲村共有60副竹排,一副竹排的使用寿命为两年,为此,陈天养为我们算了一笔账:300年下来,就是7万多根毛竹,每根按30元计算,就是200多万元。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带着一个5岁左右的小男孩上了竹排。像这样的事情,在茗洲村时时可见。撑竹排,虽然自由自在,却时时担着风险。为此村民们也都希望能再建一座桥,方便大家上山下田。

让人欣喜的是,茗洲村民的愿望就要实现了。记者在流口镇了解到,茗洲村建桥的批复已经下来了,该镇将在今年7月动工,建设时间为一年,到了明年的7月,茗洲村民将告别沿袭了300年的竹排,走在新建的大桥上下地干活。记者眼前的这些竹排也将成为“最后的竹排”,走进历史,尘封起来。·江伟民·

新闻推荐

服务群众“面对面”群众满意“百分百”休宁党员干部“五比五零五不让”

本报讯 连日来,休宁县委常委带头,县四大班子30余名党员干部带头深入乡镇、村组、企业比服务,认真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现已累计办结和提出办理意见136件实事,取得了一定成效...

休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休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最后的竹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