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黄山乡村动起来

黄山日报 2012-11-30 22:14 大字

柏山秋色 翡翠人家 宏村晨曦□本报特别报道组

黄山市有101个乡镇、743个村(居),全市70%的人口在农村,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农村始终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战场。在我们这个地方展开新农村建设,主要指导方针就是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正在实施的工作抓手:一是围绕“十有”标准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二是美好乡村示范点建设;三是古村落保护利用;四是优质生态村建设;五是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必须强调的是,我们讲科学发展,绝不能忽视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的发展,绝不能忽视弱势群体的生活。

——据市委书记王福宏七一党课报告

徽州的农村令人着迷。

绵延起伏的青山脚下,曲溪流水潺潺,清一色的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前屋后,绿树漫山延绵,翠竹连片如海,瓜果满枝惹人垂涎。

走进农户,整齐干净的庭院内,房屋宽敞明亮,现代家电一应俱全,自来水清甜甘冽,客人来了,茶香四溢。

“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大城市的人还想来我们这生活呢。”生于徽州、长于徽州的村民们言语中满是自豪。传统田园风光、深厚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水乳交融,这是底气。

“黄山的农村与其他地方的农村不同质、不一样。她不是穷乡僻壤,而是长期受到徽文化浸润和滋养的诗书之乡;不是黄土高坡,而是处处青山碧水环绕的生态之乡;不是残砖瓦砾,而是到处遍布着古村落、古民居的文物之乡;不是稻菽麦浪,而是大量出产茶叶、茶油、菊花等品质优良、品味俱佳的山珍之乡;不是偏于一隅,而是随着大交通的改善能够通江达海、面向长三角的开放之乡。”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福宏精辟地指出黄山农村的独特魅力。

地处山区,黄山农村在时代发展浪潮中日新月异。根植于优美的自然风光、沉淀千年的历史文化、优质绝佳的生态环境,黄山农村建设彰显自身特色,自然、生态、人文、绿色产业渐融为一体,成为安徽农村版图上耀眼的板块。

放眼黄山,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如雨后春笋,连点成线、织线成面,有165个村被列入省新农村“千村百镇”示范村镇。一幅业兴民富村美的画卷在9807平方公里的黄山大地上,正徐徐展开……

路通了,灯亮了,水来了,气有了,网连了,车买了,一个又一个山村告别黑灯瞎火的过往,面貌焕然一新,住在山区也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

黄山市山区面积占80%,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布局相对散、发展条件不均衡,乡村建设颇受限制。物产丰富运不出、晚上出门一片黑、计算机无法沟通世界的情况曾困扰农村多年。

时光流转,一切都在改变!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新安江畔,地处偏远的歙县新溪口乡,此时仿若巨幅油画。植满橘树的山坡,绿浪滚滚,一树又一树的橘子缀满枝头。忙碌的果农们脸上绽满笑容,这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如果没有修通武新前公路,出行还是靠水路,那现在我们的橘树也就没这么多了。”新溪口村民余老汉深有体会地说。以前交通不畅,橘子运不出山,非常便宜。

“要想富,先修路”是对新溪口乡最真实的写照。2007年10月,武新前公路修通,结束安徽省最后一个乡镇不通公路的历史。这不仅解决了数千人的出行问题,更是打开了新溪口乡的发展之路,为村民们带来日益富裕与丰富的生活。仅事隔两年,市内一位作家造访新溪口乡,感慨沿途所见“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建新房”。

新溪口柑橘协会成立了,果农们坐在家中,轻点鼠标,外地客商便开车上门收购;“三口柑橘”远销上海、北京、西藏、内蒙古等地;别有风情的“采三口柑橘、赏新安山水、品新安鲜鱼、摄橘园美景”游也为城市人所青睐。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村道路大变化,新改建农村公路4015公里,所有乡镇实现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达99.5%,农村道路连起来网络化了。未来三四年内,黄山市将继续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力度,基本完成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民生工程,“村村通”工程将进一步完善提升。

曾经困住新溪口乡的是路,对于同处偏远山区的黄山区永丰乡岭上村的村民邹定乐来说,路修通了,汽车喇叭四处响了,但家乡的信息闭塞让他印象深刻。

七年前,外出经商的邹定乐回到家里,却不曾想立即和外界失去了联系,掏出手机、打不出去。没有信号的手机只是钟表,无大用处,他也因此失去与客户商洽业务的机会,损失不小。

同一时代,山里山外,却是如此大的落差。邹定乐与从外归来的村民们心中燃起了新渴望。2006年初,通信部门仅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完成找点、建站、安装、开通、运营。

“我们这的手机有信号了。”大山里悦耳的手机铃声,此起彼伏。邹定乐在家也能把生意做了。

从黄山脚下到新安江畔,同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刷新百姓的生活。

“我们有个村卫生室,又清洁又美观,一般的病不用出村了,在村卫生室里看一下,既方便又便宜。”徽州区潜口镇澄塘村的村民们平时略走些路,就能在村卫生室进行身体检查,还能和乡亲们聊聊天。

“我们村卫生室伴随着‘新农合\’的发展不断壮大,不断完善。从2010年9月1日开始,我们就实行了药品零差率销售,现在门诊报销基本是50%,年门诊量大概在4000人左右,群众得到了实惠。”该村卫生室医生汪流年说。

“十一五”以来,全市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逾百亿元,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94.3%;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31%;完成101个乡镇卫生院和708个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2473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点,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进展顺利;建成10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857个农家书屋,文化和广电民生工程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前茅。

群众事、无小事,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百姓。

依山而建的歙县北岸镇金竹岭村,贡菊自古有名,但山体坡度达35度以上,是黄山市省级地质灾害隐患点,受灾害威胁农户共有391户1008人。每逢雨水季节,村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时刻牵动全市人民的心。

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市里与有关方面尤其是县、镇、村干部群众共同商量,决定变预防为根治,就近择址建安置点,把村民搬下山,彻底消除地质灾害安全隐患,让村民们安全居住、安心生活。

如今,安置点完成规划设计,正加快建设。经过反复论证、精心选址的北岸镇大阜村小湾安置区交通方便,距金竹岭老村村庄2.8公里,距北岸镇镇区0.6公里,背靠青山,林茶茂密,环境优雅。安置点计划投资9900万元,用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3.56万平方米,安置户数300户,按美好乡村“11+4”模式配置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成后村委会、医务室、托儿所、商业设施等齐全。

和金竹岭村一样,休宁县五城镇阳台亦是如此。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地方资金盘子小,很多想法好、受益大的项目由于资金不足无法顺利运作,曾让基层政府与群众十分头痛。

休宁县源芳乡万金台村海拔超千米,有130户430余人,分散居住在方圆10余平方公里的大山里,是典型的住山棚型行政村,村民们祖祖辈辈依靠肩挑背驮翻山越岭。

2011年3月,新华社记者王立武来到该村采风,看到沟壑纵横的大山之间搭起的木桥,有60余座,沿途不少村民正在忙着将木竹、茶叶等山货通过木桥向山外运。

后来他采访得知,这60余座木桥是当地群众通过村民集资和财政奖补建成的,其中农民筹资人均15元,中央和省财政补助20元、县财政补助15元,一共投资6万多元,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帮助大家圆了梦。

青山依旧在,山村换新颜。“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激发了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热情。该制度由政府财政给予资金奖补,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投入和社会捐助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休宁县在全省率先试水。纵观全市,仅2011年,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的村(居)达到 661个,占总数的87%,受益人口达106.1万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91%。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犹如杠杆,撬动整个财政资金,让基层政府与群众集中有限财力办最想办的事,路、桥、水渠、亮化等紧贴民生利益的村级公益项目火热推进,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更加完善。

全市坚持每年滚动推进50个村达到“十有”标准,即有无公害公厕、有集中牲畜饲养栏、有室外垃圾屋或池塘、有清洁自来水、有硬底化路到户、有文化宣传栏、有读书阅览室、有文娱体育场地、有绿化小公园、新农村建设有规划。截至2011年底全市已有247个村达标,占全市农村总数的33%。黄山市正继续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巩固拓展工程,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60%以上的村将达到新农村建设市级“十有”目标。

农村新起来了!

黄山市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努力使乡村风貌与优美的自然山水和周边环境更加协调,农村从安居迈向了宜居……

祁门县历口镇正冲村的陈加产习惯了每天多走几步路,把自家垃圾倒在不远处的垃圾桶中,“整个村庄干净了,环境变美了,心情舒畅了,何乐而不为啊。”

黟县宏村镇屏山村聘了专职保洁员,她们每天穿梭于野花摇曳的古巷中,清理垃圾箱。“村容村貌很重要,要给游客留下好印象。”村民舒晓飞认为,这几年村里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改善是旅游繁荣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与青山绿水同呼吸,村民们对身边的生态环境格外珍爱。2010年开始,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拟用5年的时间,按照“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在所有乡镇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做到生活垃圾统一收集、清运、处理。目前已有61个乡镇推进中。

风起于青萍之末。村庄整治工程大力推进,重点村镇环境风貌整治在全市掀起……黄山乡村文明蔚然成风。全方位整治农村环境,改徽建徽,绿化、美化、净化村庄,彰显徽文化,建设一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标准、特色浓郁的村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高标准、高水平的规划指引方向。目前,全市建制镇规划编制率达到100%,80%的建制镇完成规划的调整和完善工作;496个行政村编制完成了村庄规划,165个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部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及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工作。

碧波荡漾,绿树环绕,徽瓦白墙,路通渠畅……位于丰乐湖畔的洽舍乡长潭村令人眼前一亮。道路硬化绿化、猪栏厕所拆除、河道水渠整治、房屋改徽出新、停车场新建、路灯安装、垃圾箱设立,一个具有徽州农舍特色的生态旅游新村靓丽展现。

“风貌整治让我们长潭村变漂亮了,来的游客也在逐渐增多,像我们家今年已接待游客好几百人。”尝到甜头的农家乐接待户谢永红非常开心。

未来两三年,黄山市将把黄山区南安村、歙县坑口村、休宁左右龙村、黟县星光村(木坑竹海)、祁门石川村等30个村打造成黄山首批优质生态村,彰显青山绿水。一个又一个生活更加方便、生态更加优质、环境更加优美的农村将显现。

美丽的黄山大地,生态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村民坚持生态优先,一点一滴地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永续青山绿水。

村庄静谧,背靠大山,砍柴耕作,炊烟袅袅,令人梦寐以求。然这两年,常来黄山摄影的人们渐渐发现,一到饭点,村庄里炊烟四起的景象变得难得一见了。

个中缘由何在?

吴连付家在黟县渔亭镇霞阜村。每日三餐,他或者爱人,轻轻旋转厨房墙上的一个按钮,蓝盈盈的火苗就会蹿出,一二十分钟,一顿饭便烧好了。

“煮饭不烧柴,热水自然来。”这皆得益于在乡村中大力推广的世行贷款生态富民工程项目,建沼气池、改厕、改猪圈、改厨房、改庭院、改路、改水,沼气取代薪柴、液化气,成为农民烧饭做菜的新宠。

“起初花了近3000元,改造完后拿到2000多元的补助,这样算来自己家前后就花了700多元。”吴连付爱人笑着说,厕所也是即用即冲式的,没有异味;现在用沼气池的沼气煮饭,一年下来省了不少液化气钱,也不用上山砍柴了。

薪柴换沼气,看似小事,而在以蚕桑为主导产业的黟县西递镇叶村则有新的惊喜。

叶村根据本村实际选择了“猪—沼—桑”一体化农业生产模式,蚕桑等家禽类粪污入池生产沼气,利用沼渣入园施用基肥、沼液喷叶面肥等技术,既减少了化肥和农药使用,又壮实了桑叶,蚕茧质量也得到提高。

“每个项目农户节约能源支出480元,减少化肥、农药支出350元……”当地村干部算的一笔小账道出实惠,这还不包括蚕茧质量提高、销量大增的隐性收入。

“猪—沼—稻”、“猪—沼—果”、“猪—沼—菜”……各类生态农业模式在黄山遍地开花。

“这是非常好的主意。”日前来黄考察的世界银行副行长柯佩玲走村入户,遍访村民,对生态富民工程改变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发展尤为赞赏。

“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农村户用沼气3.84万口,沼气覆盖率达22%。预计“十二五”末,全市沼气及清洁化能源普及率达到40%以上。

常来黄山的游客发觉,巷道更干净了,绿树更密了,河水更清澈了,徽韵更浓郁了,村子更别致了,游人更多了,欢声笑语更乐了。

美丽的农村正从安居迈向宜居!

黄山市各乡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整农业结构,构建农业产业错位发展的生动格局,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壮大,特色产业村脱颖而出,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响亮,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数百年来,徽州流传这样的民谚:“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力耕所作,不足以供。”可用耕地较少,黄山传统农业发展长期处在人多地少的困境。

穷则思变,变则通!土地里能淘到金吗?

屯溪区黎阳镇新江村给出了令人欣喜的答案。

多年来,位于屯溪区西郊、率水南岸的新江村很尴尬。鬲山大桥未通前,村民进出靠船摆渡。“种地吧,村里只有大田作物,一年的收入刚抵开销,没账算。于是,村民大多盼着出门去屯溪打工,但交通又不便。”村民姚金成道出大家的心声。

2004年,桥通路畅,懂技术的村民和年轻人相继进城,不想出去务工、留在家中的村民们守望土地,思索着如何致富。

种蔬菜,向土地要富裕!屯溪区政府看准该村毗邻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着手破解难题,给政策、作示范,保障土地平整、大棚搭建、水利设施等前期投入,鼓励村民们大胆实践。

一时间,大棚蔬菜如雨后春笋般兴建起来。村民们聚在一起,成立了黎新蔬菜专业合作社,统一配料、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指导、统一销售,注册了“黎新”牌无公害绿色蔬菜商标,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仅隔六七年时间,新江村业已拥有千亩大棚蔬菜、种植大户20多户、30多个蔬菜品种,实现“农超对接”近10家。从温饱线大步一跃,向小康华丽转身,从送菜上门逐步变成了收货上门,水泥路通向每个大棚,公交车开到农家门口。

新江村的发展思路也豁然开朗,葡萄园、提子园渐成规模之时,又把目光转向山场与风景秀丽的鬲山,欲变资源为财源。鬲山佛文化恢复项目和鬲山市民开心菜园相继开工建设,集垂钓中心、市民种植区、特种蔬菜种植区、植物园、果林采摘区等于一体,适应都市人群休闲放松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呼之欲出。

新江村是城郊农村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遍布全市的美丽乡村不等不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整农业结构,构建产业错位发展的生动格局,茶业、竹木业、果蔬业、中药业、花卉苗木、油茶、茧丝绸和特色养殖业等农业产业迸发出无限活力。

特色铸就生命力。全市特色产业基地不断壮大,目前茶叶、竹园、油茶、果蔬、茧丝绸、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679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40%,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兴起,达到776个。

按照规划,“十二五”末,黄山市将建成25万亩高效生态茶园、25万亩果园、10万亩高产优质桑园、12万亩中药材、26万亩油茶、6万亩花卉苗木、20万群蜂群、年出栏生猪150万头、家禽1000万羽、肉蛋总产20万吨的种养殖基地……

农业产业化潮涌中,以示范为榜样,各乡村重新思考、重新定位,寻找发展着力点,“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渐成气候。一大批极富有地方特色的特色产业村脱颖而出、交相辉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歙县雄村乡卖花渔村处在深山中,交通不便,如何破题农业产业发展?

村民们别出心裁,沿袭千年传统,把花卉、苗木当菜种!

阳春三月,花红柳绿。坐落在新安江南岸沟谷腹地的卖花渔村仿若一大片花海。随意走进一座院落,一盆盆排列整齐的游龙梅傲然伫立,辛勤的蜜蜂上下翻飞,青翠欲滴的罗汉松造型奇异。

“我们这里梅花有宫粉玉蝶、粉装玉蝶、台高玉蝶、洪岭二红、骨里红等很多品种,游龙梅不仅是卖花渔村的主打产品,也是徽派盆景的代表,全村现在种植有梅花近千万株。”村党支部书记洪定勇介绍说,春天是村子里最忙的季节,要做的事很多,嫁接、上盆、移栽、造型,还要销售。

忙碌带来可观的效益。2011年,卖花渔村人均收入近2万元,花农们生活有了质的变化,多数住上了小洋楼。花农们也“冲起浪”来,上网向全世界推销自家盆景花卉。

名气大了,游客也纷纷找上门来。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卖花渔村不止步,有新思路。

“下一步建设10个精品盆景花卉园,还要建设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发展农家乐,拓宽乡村公路,进行村庄整治,依托盆景产业发展旅游产业,花农们到时会更忙了!”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洪孝波信心满满。

特色农业产业让黄山大地充满生机,也让贫困农村看到了小康致富的希望。从“输血”到“造血”,特色农业产业切实增强了贫困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农民收入。一些普普通通的山村也因此声名鹊起,令人惊叹。曾经穷得叮当响的休宁县海阳镇盐铺村便是其中之一。

若说盐铺村有多贫困,村党支部书记李讨饭的名字,就是早年贫困的真实写照。发展有压力,但盐铺村不盲目,把有机菊花种得漫山遍野。

2009年初,盐铺村引进庆元堂徽菊有限公司,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模式深度发展。

立秋之时,盐铺村的菊花就进入了采摘期,由于人手不够,这些年村里都花钱从外村雇人来采菊。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菊花如白雪皑皑,飘散着的馨香沁人心脾。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粉墙黛瓦与遍布田野的菊花、散布其中的菊农、挎着相机采风的摄影家、漫步田间的游客,构成了一幅浪漫的乡村风景画。

秋季的盐铺是喧嚣的。村民们栽种的甘蔗不用出村,只要坐在家门口,游客就会将甘蔗都买走,连自家的柿子之类果鲜都会成为游客喜爱的赠品。2011年,全村共接待游客18.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00万元。

对于盐铺农民来说,菊花就是致富菊、是发财菊。

以特色农业产业为牵引,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923元增加到2010年5564元、年均递增19.7%。

9月7日上午,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人潮涌动,2012中国安徽农业产业化交易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此隆重举行。

黄山市松萝有机茶叶开发有限公司与湖州方路茶业有限公司的签约合作格外引人关注。双方共建黄山茶叶仓储物流中心项目,总投资3.2亿元,可仓储眉茶5万吨,进出物流中心茶叶达到10万吨,经济效益显著。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松萝公司受到合作伙伴好评。

“松萝公司产品畅销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及亚、欧、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很有实力,而且地处黄山,生态优质,茶叶品质高。”湖州方路茶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马荣福说,双方合作,能够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国外市场,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把茶产业做大做强。该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绿茶出口企业之一,国际合作涉及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立顿等品牌商。

加上松萝企业,此届农交会上黄山市共有6个项目参加签约,签约额达11亿元。近年来,仅仅通过农交会平台,黄山市成功引进北京德青源、联合利华等落户黄山,签订了“祁门红茶生产加工基地”、“黄山茶叶仓储物流”等100多个项目,签约额达200多亿元。

黄山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异军突起。2011年,全市超亿元龙头企业达39家。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企业蓬勃发展。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5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1.7%,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加工产值127.6亿元,增幅达62.7%。

两年前,拥有众多优质农产品的黄山市,竟无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养在深闺人未识”,令人遗憾。

农产品品牌建设一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抓质量、抓信誉、抓争创、抓宣传,黄山市农产品品牌创建奋起直追,连续八年在上海、北京举办中国黄山茶叶暨名优农产品博览会。

捷报频传。4月份,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猴坑茶业有限公司“猴坑”为中国驰名商标。至此,全市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达到4个,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突破,同时还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省名牌产品21个、省著名商标37个。黄山农产品品牌日益响亮,受到市场青睐。

9月在肥举行的农交会上,黄山展厅内人头攒动,参观者、洽谈者、购物者络绎不绝。“黄山生态环境优美,农副产品货真价实,我去年就来买了,这次准备再买些茶叶与山珍。”来自北京的梁宏说。

“大家都是冲着黄山品牌来的,很多是去年的回头客。农交会对企业来说,是非常好的交流展示平台,有利于扩大影响、开拓市场。”黄山六百里猴魁公司市场部凡涛说,我们明年还要参会。9月底,他又与农业部门一道,前往北京,推介黄山茶叶。

到2015年,黄山市将重点打造20个在国际、国内市场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知名品牌,争创5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30个以上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农)产品。

农业产业化势头良好,农民增收致富便是题中之义。农村富起来了!

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952元,增长18.4%。农民人均收入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1720元和975元,农民人均收入连续八年保持两位数增幅,实现了“八连快”,特别是去年黄山市农民收入增速首次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有247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100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

14.1%。

历史文化遗存如何融入新农村建设,保护与发展如何相得益彰?“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正是对此精准的诠释,让徽州古建活了起来,让农村更有文化韵味,让乡村旅游迸发出无限活力……

徽州农村与众不同,这里拥有众多数百年历史的老房子,随处可见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在这里,你信步走进一个村落,就会翻动一页历史;随处踩动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朝代。”

一砖一石构成的古村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格外珍贵。

2002年6月18日,黟县西递村全体村民隆重集会,举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共创西递美好明天”承诺签名仪式,确定每年的这一天为西递遗产保护日。

“抢救、保护和传承”成为千年古村西递的首要任务。村庄规划编制完成,古民居逐一登记造册,维护修缮、白蚁黄蜂防治等时刻进行,景区景点环境整治落实到人……

时隔10年,西递村熠熠生辉。徽派古村落成为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与之毗邻齐名的宏村亦是如此,皆成为安徽甚至中国形象宣传的名片之一。

徽州古村落从尘封的历史中走来,绽放华彩,成为黄山农村发展中靓丽的文化名片。

更大规模的古村落、古民居保护行动正在进行。2009年,黄山市全面启动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对全市101个古村落、1065处古民居古建筑进行保护利用。在加快推进“百村千幢”工程基础上,黄山市选择了46个各具特色的古村落进行重点保护开发利用,通过巩固提升和异地搬迁、新区建设等方式,把这些散落在全市各地的古村落打造成一个个熠熠生辉的文化名村。

有着1200年历史的休宁县商山镇黄村,一到春季,新绿欲滴、生机盎然。一段布满青苔老水车的呢喃唱曲,一条烙满时代沧桑印痕的高墙深巷,陶醉游客。村口,常有几位老人围坐一起,沐浴着暖暖的阳光,谈笑风生。

曾是“脏、乱、差”不起眼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为徽

风徽韵特色突出的生态村、文化村。

“现在村民们的保护意识很强,只要我们说修缮,他们都会积极主动配合。”黄村村委会主任说,以“百村千幢”工程为契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黄村对中宪第、进士第、外学堂等进行了维修保护,对休闲古道、进士塘、乡贤里、关帝庙等历史景观进行了恢复建设。

好时机不可错过。黄村正进行绿化美化景观提升,建立黄村历史文化展示馆,在进士第广场铺设鹅卵石,结合天然池塘打造“黄村荷塘月色”……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资金40.07亿元,完成了101个古村落的规划编制,实施了83个古村落和1057幢古民居的保护利用工作,认租、认领、认购古民居274幢,建成了湖边古村落、秀里影视村等13处集中保护地。

猪栏酒吧、黄岳画院、义义会馆、继善堂……一批乡村艺术会所、农家乐、民俗客栈、传统手工作坊等新型业态相继登场,古村落、古民居由原来文化观光的单一利用模式向多元业态转变,专门寻古探幽的游人纷至沓来,文化休闲旅游走俏。在黟县西递村乡村客栈猪栏酒吧,来自法国、美国等地的客人不断,一住多是三五天。

5月份,作家王蒙来黄,饶有兴致地细品众多古村落、古民居后,欣然落笔题词:“古今通变,天人合一。”

破题于古村落、古民居,黄山乡村觅得另一捷径,乡村旅游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

一到春季,歙县石潭漫山秀色,大片金黄油菜花镶嵌其中。“一开始,游客是一个一个地来,慢慢到十几个,从2006年起,人就很多了,2011年市里按百佳摄影点建设一下翻了几番,有时接到上百人的团队电话预订,家里住不下,只能婉拒了。”吴长年家是下汰村第二个办农家乐的,4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今年有20多家农家乐,规模最小的也能接待20多人,但吴长年的生意依旧好。

“山东、上海、江苏的游客都有。春天来看油菜花、桃花、梨花,等到夏秋,大家又来看菊花、向日葵、枫叶等。”吴长年说,村里都忙,找不到人帮忙,从外村请来4位村民打点。

旅游犹如催化剂般,点化了徽州乡村。静寂数百年的山野间,随处可见挎着相机的游客。

旅游开发令村民们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一批以旅游接待为主的山村勇立潮头,率先走上致富路。

2011年,全市有153个行政村从事乡村旅游,超过10万农民从事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全市业已形成环黄山风景区乡村旅游圈、沿新安江乡村旅游带、徽文化乡村旅游片三个功能板块的乡村旅游区,景观依托型、农事参与型、文化体验型、休闲度假型四种乡村旅游产品脱颖而出。

黄山区汤口镇山岔村的翡翠新村颇有名气。黄山脚下,绿荫簇拥,碧溪环绕,栋栋徽派风格的崭新农家别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都是绿化带,红得鲜艳、绿得醉人。村中的几个停车场,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旅游车辆。

谁曾想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这个村民组的农民主要依赖林茶经济,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是个贫困落后的典型。1985年开始,上张人开发旅游景点,1987年成立了由农民自办的旅游公司——黄山市翡翠谷旅游公司。翡翠新村建于2002年,新村建有文化健身广场、游人接待中心、商业一条街、翡翠老年公寓和48栋农民别墅。

“每年村里都分红,还组织我们外出旅游。”一位村民如是说。2011年,该村人均收入超过5万元。

翡翠新村已着手从村庄布局、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全面升级,实现吃、住、游、玩、体验的立体化农家乐旅游模式。

未来两三年,黄山市将按照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营销、统一收费、统一管理要求,重点抓好黄山区翡翠新村、徽州区西溪南村、歙县石潭村、休宁黄村、黟县打鼓岭村、祁门历溪村等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力争占全省比重达20%—30%。预计2015年全市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村达300个,建设特色乡村酒店80家以上,发展“农家乐”接待户2000户,星级农家乐800个以上。

黄山乡村旅游成为中外旅游市场搜索热词,吸引来国际目光。

2012年2月18日,在徽州区唐模古村落,法国家庭旅馆联合会会长法赫雅斯为中法合作唐模国际乡村旅游项目“法国家庭旅馆”授牌,标志着世界知名乡村旅游国际品牌首次正式落户中国,黄山乡村旅游大步迈向国际化。法国家庭旅馆联合会将以转让家庭旅馆技术标准、无偿提供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等方式,在徽州千年古村落唐模村开设“乡村旅馆”。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接待乡村旅游游客1879.2万人次,同比增长21.7%,乡村旅游总收入127.71亿元,同比增长23.2%;刚过去的超长黄金周期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量同比增长4成以上。

又踏层峰望眼开。

9月27日上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福宏在全市美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上对新农村建设提出更高目标、更高要求:“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农田整治和保护乡村自然资源、文化遗产、民风民俗为重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和徽文化保护,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大力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到2016年,力争全市50%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20年,力争全市9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努力把黄山市广大乡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美好愿景指引发展方向,黄山的新农村建设迎来了更好的机遇,令人无限期待!

新安江畔碧潮涌,黄山乡村动起来了。与青山绿水为邻,与历史文化交融,座座粉墙黛瓦散发着迷人韵味。发展的大门打开了,民勤村美、业兴民富、生态宜居、文明昌盛,更加美好的乡村正阔步走来!

文字:项其敏闫冲冲

摄影:潘成张建基黟宣

新闻推荐

休宁县“金点子”带来千万效益

从2009年开始,休宁县总工会与县经信委连续四年联合开展了以“小改革、小创造、小发明、小建议”为主题的职工“金点子”征集评选活动。每年收到的各类“金点子”60个以上,据初步估计,直接产生...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黄山乡村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