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宁特色扶贫之路
扶贫在行动——注重抓点带面,推进整村扶贫。
将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按照“总体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相关规划,并以50个贫困村为重点,深入推进实施,切实做到“五个一”,即:每一个贫困村都安排确定一名联系县领导,一批联系帮扶单位,一笔财政扶贫资金,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个主导特色产业。十年间,共有92名县及县以上领导、88个县直单位参与了此项工作,全县共投入资金0.6亿元,实施各类项目346个,完成28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
——注重增收致富,推进产业扶贫。
从发展“四茶二花”等绿色产业入手,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致富。十年间,全县共投入扶贫信贷资金8590万元,发放小额贴息贷款3000多万元,扶持了21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松萝、新安源、徽山油业等龙头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增强辐射带动群众致富能力。2011年,全县茶农仅茶叶收入,人均达2812元。右龙村农民更是靠有机茶,人均收入达6800元。
建设示范基地,引导农民致富。十年间,休宁县“四茶二花”产业示范基地由2002年的1.2万亩发展到4万亩,发挥了良好示范作用,促进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目前,白际、海阳庄园等地的乡村旅游,右龙等地的有机茶产业都发展良好,盐铺村被评为黄山市唯一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完善合作组织,带领农民致富。十年间,休宁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无到有,已建立油茶、茶叶、箬叶和菊花等特色产业农民合作社91家,会员1.23万人,带动了农民增收。
——注重自我“造血”,推进智力扶贫。
大力推进扶贫助学。先后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资助”、“希望工程”、“春蕾计划”、“311+1千人扶贫助学”等行动,发放各类助学金1256万元,使1.2万名贫困生有学上、有书读。
大力推进技能培训。相继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多个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5万人次,农民工技能培训61286人次;举办油茶、茶叶、食用菌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等820场次,参训人数达7.25万人次。
大力推进转移就业。结合休宁汽车电器、高新电子产业以及旅游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加大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十年间,共转移就业群众62560人。
——注重合力共为,推进社会扶贫。
多渠道筹措资金。坚持政府投资、市场融资、民间筹资和吸引外资并举,努力实行扶贫投入多元化。十年间,休宁县共投入各类资金14亿多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扶贫资金0.8亿元,市、县财政扶贫资金600多万元,信贷扶贫资金8590万元,省、市、县落实帮扶资金12.5亿元,社会有识之士捐资200万元。
多层面发动力量。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党员干部全面参与,努力实现扶贫攻坚全民化。十年间,直接参与休宁定点帮扶的县及县以上领导有657人次、副科以上干部1560人次,普通党员干部4500人次;选派54名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山区开展“三支一扶”活动,选派126名年轻干部到重点村担任第一书记;农民投工投劳折资达3500万元,并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筹集资金4910万元。
多途径互帮互助。着力抓好“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目前,已有27个行政村、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互助资金试点,共筹措资金435万元,并已使用资金360万元,帮助349余户贫困户解决发展生产缺资金的难题。
——立足新起点,创造新辉煌
立足新的起点,按照中央和省新的扶贫开发纲要的要求,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基本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掀起“扶贫开发高潮”的要求部署,以50个重点村、革命老区和璜尖等边远山区以及市县两级地质灾害点等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扶贫思路,加大整村扶贫、项目扶贫、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智力扶贫和社会扶贫力度,更为主动、更加务实的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努力建设“大好山水、良好人文、美好愿景”的新休宁!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新方率市财政局、市农机局等部门负责人赴黄山区、休宁县等地调研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情况。调研组一行对休宁县和黄山区等地进行了实地查...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