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蓝田——养在深闺人未识口 汪 苹

黄山日报 2010-03-25 22:43 大字

图为蓝田镇拱北廊桥听说著名的清华大学创办人之一的周诒春先生是休宁县蓝田镇迪岭乡周村人,于是慕名去蓝田走了一趟,见到了这个“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小镇,感到了她的魅力所在。

提起“蓝田”,很容易让人想到唐朝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诗句。李商隐写的是昆仑山下的玉,而我笔下的“蓝田”却是安徽最南部的一个小小的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说她名不见经传,是因为她虽与宏村近邻,名气却远没有黟县的西递宏村那样大,但我要说,“蓝田”是“养在深闺人不识”的一颗明珠,总有一天会大放异彩,引得世人刮目相看。

我们先来到周诒春先生的故里——周村。周村位于蓝田镇西南来龙山一侧,村里有两口井,天干不见水浅,下雨不见水溢,据村民说,这两口井是来龙山的两只眼睛。这里的风水很好,绿树茂竹,“奉县示禁”碑向我们讲述着迪岭村村民禁止砍伐树木保护生态的故事。周诒春先生母亲的坟就安葬在此山下。通过走访村中周姓人家的后裔,才知道周诒春先生还担任过孙中山的英文秘书,曾担任过全国政协特邀委员,编纂过《标准英汉双解大辞典》,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由他创定的,他的子孙大多是高校的教授,周家三代人均在商、政、卫生以及金融等方面有很高的建树。现在,周诒春先生的故居正在修缮,通往外界的桥梁已新建好,道路也在加宽,预计明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将会对外开放,届时将会迎来众多的海内外清华校友来此“中国第一状元县”瞻仰参观他们的老校长周诒春故居。

蓝田镇还保存了让世人闻之就想一睹其真容的廊桥,最有名的当属“拱北廊桥”。且不说电影《廊桥遗梦》曾多么热闹地掀起一阵“廊桥”追寻热,也不说在安徽的南部、当年的古徽州留下了多少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廊桥,单就这蓝田拱北廊桥桥头上方的“依然拱北”四个大字,就让人会油然生出诸多遐想,猜测着这座廊桥的历史和故事。

拱北廊桥横跨在夹溪河上。据史料载:该桥建于明朝万历年间,4墩5孔,桥长70.1米、宽5米、高7.6米,乾隆年间曾重修,距今已有四百年了。整座桥的长廊呈半封闭式结构,桥面原本铺着宽而结实的木板,人走车过,发出“咚咚咚”的响声。长长的廊桥遮风避雨,因而又被人称为“风雨桥”(据说早年两头有小店小吃)。廊内两边长长的靠椅可供路人歇息,两边一扇扇木窗呈现密致的田字格。廊桥两侧的花窗,形态各异,有状如梅花的,有形如罗扇的、有八角形的……从每一扇花窗向外看去,都是一幅幅隽永温馨的山水画:水汽氤氲,炊烟袅袅,花红树绿,鸟声啁啾。当然,拱北廊桥也有过不平静的时候,在太平天国时期曾有曾国藩的湘军与太平军在此拼搏厮杀。1934年冬的一个寒夜,方志敏同志率领的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路过也曾在这桥上以地为席,和衣而卧。如今,桥板有些破损亟待修葺,桥墩布满了青苔和老树。而桥下的流水和山坡上的草树还在讲述着当年的故事。放眼望去,正对着廊桥的那一块山崖,露出了整齐的石壁,仿佛是人工砌就的,成为了一个新的奇观。

汽车载着我们一路北行,我们见到了有着浓郁徽派建筑特色的皖南古村落——下双坑村,见到了“三棵树”旅游风景区,见到了儒村隧道口附近的夹溪河漂流景点……听到了蓝田镇是“黄山南大门”、“中国皖南花猪之乡”、“皖南香榧之乡”、“乡村旅游福地”的诸多故事,据说这里还有新发现的陡山沱期生物化石群,有做工精致的金龙雀舌茶,有贡菊、蚕桑……还有极具特色的农家乐旅游。

真是:蓝田美景看不够,特色旅游惹人醉。愿蓝田这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明珠早日在世人面前绽放她熠熠的光彩。

新闻推荐

休宁做强“全国最大眉茶加工基地县”

4月7日,休宁县科兴农民茶业合作社社员在新建的茶业基地采摘“琅源松萝”系列名优茶。今年以来,休宁县通过出台《关于加快休宁县茶产业发展意见》等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