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有购物节 买家精还是卖家精

黄海晨报 2020-11-03 09:51 大字

11月1日,“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已提前拉开序幕。这些天,网上各种“双十一”促销活动红红火火,不少人摩拳擦掌,进入了“剁手”状态。

古代有这种大家一起欢乐买买买的购物节吗?有!古人买东西的劲头,一点儿不输今人。

古人购物也很拼

做节令生意,是古人常用的促销手段。古时虽无“双十一”,却有正月十五元宵节、三月初三上巳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乞巧节、九月初九重阳节等。这些特殊的日子,既是传统佳节,也是购物狂欢节。

过节气氛好,人们纷纷出门聚会、走亲访友,街上热闹非凡。人多就有商机,适合大张旗鼓做生意。古人管这种日子叫“集期”,赶着集期买东西叫“赶集”。

唐代东都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唐宋时期商业繁荣,洛城人口密集,商贾如云,每逢购物狂欢节,买家花钱如流水,卖家数钱乐得合不拢嘴。

盛唐时期,洛阳城内有专门卖东西的商业区——— 北市和南市。北市在洛河北边,临近唐代巨型商业港口——— 新潭。那一带是全国重要商业物流中心。南市在洛河南边,鼎盛时期有商户数千家,是当时洛城规模最大的商圈。

金银珠宝、瓷器、皮毛、丝绸等各色紧俏商品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北市、南市,再从这里被贩卖到四面八方,甚至漂洋过海远销国外。

从天黑买到天亮

现代“双十一”彻夜狂欢,零点一到,买家扎堆下单抢购。古代的夜市促销也很夸张。

《东京梦华录》里说,北宋东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半夜三更不打烊,五更时早市又开张,买家可以从天黑买到天亮。东京指的是北宋京城汴梁(今开封)。

京城的商家都卖啥?可以参见《东京梦华录》等古籍的记载:街上有杂物铺、香料铺、金银铺、彩帛铺、珠子铺、靴店,还有货行、纱行、布行、牛行、鱼行、米行、肉行、果子行、酒楼、茶坊、客店、煎饼店等,绸缎、珠宝、衣裳鞋帽、胭脂水粉、糕点食品、日用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商家变着花样促销,砍价让您尽兴,打折包您满意,有的商家还提供“快递”服务,店伙计亲自跑腿送货上门。

买家没有卖家精

俗话说得好“:从南京到北京,买家没有卖家精。”商家不会赔本赚吆喝,过节打折促销不过是赚钱的手段,薄利多销,羊毛出在羊身上。

《汉书》记载,古时的商人深谙经商之道,老早便意识到“贪贾三之,廉贾五之”,贪图厚利能赚三成,薄利多销能赚五成。

两千多年前的东周时期,有两个段位更高的超级富商:一个是洛阳人,名叫白圭,后世尊其为“商祖”;一个是南阳人,名叫范蠡,后世奉其为“商圣”。

白圭自小在洛阳长大,洛阳是东周王城,四方客商都喜欢来这里做生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耳濡目染,很有经商天分。

白圭的经商理念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予”:把握经商时机,谷物丰收时收购粮食,出售丝织品、漆器;收成不好时出售粮食,收购滞销的蚕茧、手工艺品,贱买贵卖获取利润。

范蠡的致富法门是“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别人家竞相涨价,他果断抛售,打折也要卖卖卖;别人家跳楼价大甩卖,他大胆进货,不惜加价买买买,高抛低吸赚差价。

你以为他们打折甩卖,其实他们进货的成本更低。

耐人寻味的是,“商祖”和“商圣”虽享受赚钱的乐趣,但都反对唯利是图。

白圭生活简朴,推崇“智、勇、仁、强”,认为经商要有底线,做人要讲道德。

范蠡也活得很明白。他曾帮越王勾践出谋划策,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名就之后,范蠡退出政坛,改名换姓,经商致富,三次登上“东周富豪排行榜”榜首,三度散尽家财做慈善。

相传,范蠡归隐之后,和西施同游江湖,曾在此地携手泛舟。

毕竟,买买买、卖卖卖都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买家精还是卖家精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笔交易让你愉悦,像范蠡一样乐享生活。

古时人口普查与选美并进

目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在进行。早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了人口普查。那么,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究竟从何时开始,在技术条件落后的过去,人们又是如何进行大范围的人口普查的呢?

西汉:有记载的最早人口普查

《汉书·萧何传》中记载,在反秦战争时,刘邦的军队进入秦都咸阳,萧何就先把秦朝丞相御史收藏的图书收缴上来了,所以刘邦知道此时的人口已由原3000万降到1300万左右。可见秦朝时期是做过户口统计的,但是后来这些户口资料全部散佚。所以现在我们知道的最早的人口调查数据是在西汉末年,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户口数,这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户口统计。

不过这些户口统计数据还是存在误差,主要是夸大了官奴婢的数量。这是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西汉时期,很多奴仆被编入官府的户籍,没有徭役,但要对官员加倍征收人头税。但是有一种是不收税的,就是官奴婢。元帝时朝廷各官府奴婢就有十余万,很多贵族官僚也是奴婢成群,他们将其他人员也算作官奴婢不上报。

东汉:户口调查与选美并进

西汉末年,战乱和天灾使人口从6000万降至2100万。这2100万的数字是经过东汉对户口调查得来的。东汉对户口调查,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东汉时的户口调查称为“案比”,即案验、比较。常常在每年8月举行,同时,宫廷还会派人来“算人”,就是朝廷派人挑选少女入宫,凡是良家少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如果姿色端丽的就可以入宫选妃子。

东汉每年的户口调查规模也是非常之大,从县到乡,上至80岁老人,下到6岁以下孩童,都要一一进行调查。东汉户口调查的内容也很细,连身高、相貌都要调查,这些从现在一些考古实物中也可得到证明,在一片汉代的《居延新简》上就写有:“戍卒南阳武当县龙里张贺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这里面包括的信息有郡、县、里、姓名、年龄、身高、肤色。这个叫张贺的人出生在南阳郡武当县龙里,30岁,身高七尺二寸,肤色黑。

因为东汉重视人口管理,所以人口数量比之前增长不少。据《晋书·地理志》记载,桓帝永寿三年有口56486856,是史籍记载的东汉最高人口记录。

宋朝:女性不算人口数

宋朝初建,人口已由唐时的5300万锐减为1628万。

宋朝政府对户口统计又设立了一些新的制度,比如丁籍制度。丁籍专指用于征役催税的簿籍,又称丁簿。在宋代的户口调查统计系统中,以丁籍使用时间最长,也最为重要。但是,所谓的丁籍制度和现代人口普查是不一样的,丁籍制度只调查每户家中的壮丁,“男夫二十为丁,六十为老,女口不须通勘”。就是说这个调查只统计壮年男子,对老人、小孩和女子都是不统计的。

除了丁籍制度,宋朝还有保甲簿统计,这是王安石提出的主张,但不管是丁籍还是保甲簿,都只统计男性人口而不包括女性。所以这时的每户平均人口都很少。但专家估计宋鼎盛时期的人口达到1.1亿。

明朝:有了现存最早的“户口本”

明朝安徽祁门人汪寄佛的“户帖”,被称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户口本”,距今已有600多年。洪武三年(1370年)11月,明太祖派军队协助地方,发动了一次对全国人口的“点闸对比”,给每户编制户帖,帖上首印“钦奉圣旨”,下面依次填写户主及家庭成员基本信息,后面还备“事产”“户别”等项,记载其户产业情况,注明是“军户”“民户”还是“匠户”等,这比现在的“农业户”和“非农户”分类还要细致。

这时候的户贴制度登记可没了性别歧视,男性女性都包括,比如有个洪武四年(1371年)的户贴,上面就包括:成丁二口、不成丁一口、妇女二口等,还有他们的年龄。

这场声势浩大而又体制完备、内容详实的“摸家底”运动,比1790年美国和1801年英国举办的国情普查早400余年,英国学者卡尔津为此惊叹:“这是全球最先推行全国人口普查的明证和榜样!”(本报综合)

新闻推荐

桃源精舍南山悠然

“2017年,南山客栈民宿起步,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祠堂历史文化,历经3年多时间,如今已变成了‘网红点’,成了当地推...

祁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祁门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