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清流漫谈● 听父亲讲“粮票”故事 □袁其宽

滁州日报 2015-03-19 15:07 大字

[摘要]●清流漫谈● 听父亲讲“粮票”故事 □袁其宽

父亲袁钧89岁,1987年离休,平时喜欢讲“粮票”的故事。原来听“粮票”故事,也只是想逗他乐乐,提提老人的精神。但不经意间,却被父亲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精神打动,曾多次想把“粮票”故事记录下来却又懒得动手。近来,父亲讲粮票的故事越来越离不开我“填空”和“改错”了,强烈的危机感终于促使我实现了从空想到文字的跨越。

1949年2月,父亲经门台镇镇长彭寿广介绍、中共凤阳县委委任,在门台镇政府工作,并兼任门台小学第一任校长,负责恢复门台中心小学的教学工作。后来,县教育科长沈鹏飞调治淮委员会任职,邀请父亲去治淮,1950年,父亲任治淮委员会上窑粮站站长。一次,凤阳县粮食科长曹延胜检查工作时,发现一年轻同志在算盘上累进记录出仓的粮食数,立刻火冒三丈,把这个年轻同志骂了一顿,事后曹科长后悔地对我父亲说,你看我这个坏脾气,今天骂人太不对了,你看怎么办呢?父亲说,回去让秘书写封信来,指出批评他的错误是对的,承认骂人是不对的,向他赔礼道歉你看怎么样。第二天曹科长果然派人送来一封信,这个年轻同志被批评时没有哭,但看到这封道歉信时,百感交集,失声痛哭起来,表示自己不计较领导的态度。后来,一批从盱眙运到的大米,由于船舱漏水,部分米受潮,父亲请示曹科长怎么办,曹科长反问道,你看该怎么办?父亲说,一是船工无力赔偿这些大米,二是这些潮米不能继续堆放,三是治淮大军等米下锅,所以应该把这些受潮大米,加足分量立即分发到各个食堂。曹科长立即批准了这一方案,避免了粮食损失。后来,抗美援朝开始,治淮暂停,父亲被分配到人民银行滁州支行,当时,三反五反运动开始,有人指责父亲当年分潮米,有贪污嫌疑,要其交代清楚,并找到已调任滁县地区粮食加工厂厂长的曹延胜,要求他证明父亲贪污,曹厂长说,我都不知道他贪污,你们怎么知道他贪污?曹厂长严肃批评了他们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打击同志的行为。第二天,父亲在被连续审查28天后宣布解放。

1958年干部下放劳动,父亲下放到省农垦厅白米山农场,紧接着又调到合肥大炼钢铁。开始,父亲在炼焦一线工作,他发现炼焦时流出的水中带有油,流得到处都是,于是,就想办法做了一个铁皮桶,上下各焊接一个笼头,把液体引入桶内,上面的笼头放油,下面笼头放水,很快收集了几十汽油桶煤焦油,受到了领导的赞许,父亲被调到了技术小组。正当这时,大炼钢铁下马了,父亲又调到安徽省商业厅化工学校。校长说,现在一千多人吃饭,食堂不能及时开饭,你去当司务长,协助原来两个司务长加强食堂工作。原来两个司务长也是从善如流,对父亲言听计从,父亲调研后,让人支起一口大锅,大锅外面用砖砌起四个支柱,然后在上面跺上甑子,甑子有十层,每层可以蒸50公斤大米,大米蒸半熟后,倒出冷凉后下到十个锅里煮饭,不但解决了及时开饭的问题,而且,煮出的饭体积大,数量多,每人打的饭也多了,师生们都高兴能“吃饱”了。校长宣布由父亲付主责,原来两个司务长协助父亲工作。

当年大跃进忽上忽下,人员流量大,安徽省商业厅化工学校一千二百多人中,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员粮油关系不到位,粮食不够吃,校长派父亲找上面,父亲在省政府、粮食厅、合肥市粮食局之间跑了不知多少来回,最后领导同意先打借条借,合肥市粮食局经办领导只愿意借三千斤,父亲坚持要一万斤,眼见中午下班了,领导说,我们要下班了,父亲说你到哪里,我跟到哪里。于是,父亲也来到这位领导家里。领导的夫人端上来一碗米饭、一碗红烧肉,这位领导正在犹豫,父亲伸手把饭端起来大口吃起来,夫人从厨房出来一看,饭让客人吃了,又盛一碗饭菜上来递给领导,领导也不说话,三下五除二吃完饭就上办公室,父亲赶紧跟上。最后,终于“磨”来了八千斤粮食。校长听说后,笑得前仰后翻。然而,不消半月,粮食又快告罄了,可巧,1959年3月,省里调化工学校学生到祁门帮助采茶,校长让父亲负责后勤工作,父亲听说祁门县委书记是校长的老部下,同时采茶也应该有政策补足粮,建议校长一道去找县委书记,于是,又拿到八千斤粮食计划,再一次暂时缓解了粮食危机。

采茶的地点离县城约40公里,校长和父亲住在祁门县城,学生往返都由父亲接送。一天早晨,父亲起早赶车送几个病好的同学去采茶,到地方后,食堂没有父亲的伙食,于是,父亲没吃饭又立即返回赶车,谁知到了车站才知道,公路桥坏了,不知何时有车,小饭店因为没粮食,父亲只买到两碗地豆皮汤喝下充饥,一直等到下午也没有车,晚上父亲来到公社食堂,再三协商,就是不卖,原因是,不能因为你这半斤粮票我跑到县城去买粮,父亲回到旅社喝了两碗开水便睡下了,第二天接近中午时,父亲回到驻地已是下午2点多了,校长知道父亲五顿饭没吃后,立即招呼炊事员,赶紧烙一斤面油饼、烧一碗红烧肉、一碗鸡蛋汤。不一会父亲便把这些美味佳肴一扫而光,撑得不能弯腰。这一次,父亲先是险些被饿死,后又险些被撑死,这是父亲最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

父亲“粮票”故事所折射出的一代老干部两袖清风、说实话、干实事的“孺子牛”精神,他们之间纯真的友情仍然是我们实现中国梦所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愿父亲“粮票”故事永远讲下去。

新闻推荐

筑牢安全生产“防火墙”

据《新安晚报》消息,近日祁门县一明代宗祠(属省级文保单位)被大火吞噬、毁于一旦。无独有偶,几天前,市区一家棉花店也被大火烧得面目全非、损失惨重。无数事实表明,安全生产工...

祁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祁门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