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徽池古道
从祁门县乘客运大巴至箬坑乡已是上午十点,步行半小时后,距离古道的起点红旗村不知尚在何处。正在担心会错过行程时,盘山公路上驶来的一辆皮卡车,同行朋友卷起袖口,伸出大拇指,于是我们便和一批蔬菜一起坐上了敞篷车,沿着河谷溯溪而上,两侧树木葳蕤,不时能看见白墙灰瓦的村庄,袅袅炊烟飘向蓝天白云间。
贵池有句古谚“桑树扁担扭三扭,挑担百米上徽州”,万山之中的徽州地稀人稠,耕获三不赡一,丰年亦仰食江楚,徽池古道因此成为徽商走向全国的一条生命线。古道的尽头池州石台县古时属于安庆府,换言之,徽池古道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徽古道。
古道的起始点便在红旗村的山脚下,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道映入眼帘,历经岁月打磨,古人在石板上留下的凿痕依旧清晰。石板上的靛青居多,有些还带着紫色的石纹,此地有一处为黄山市百佳摄影点——七彩玉谷,想必就地取材,以彩石为基修筑山道。山泉相伴,溪流涓涓,装上一瓶地道的农夫山泉,听着山风习习,漫步在徽池古道上。初春者,春服既成,冠者四人,风乎舞雩。
隋唐时期,江南远离兵燹,民生富庶,随着经济中心南移,人口的增长,祁门自唐永泰年间设县,沟通祁门和石台两邑的交通要道也因运而生。相较于徽杭古道的盛名,徽池古道却门可罗雀,漫漫长路上唯有我们一行人,鲜见游客,玉韫珠藏的徽池古道掩映在群山之中,不为人知,也因此得以更好地保存。
沿途遇到启源亭、玉泉亭、古稀亭、继保亭等若干石亭遗址,亭内设石凳,两侧有耳房,供旅客歇脚小憩。亭内均有石刻,记叙石亭由来,均为晚清道光、咸丰年间所建。石亭大多荒废,置身其间,恍若隔世,石亭内青苔恣意,藤蔓丛生,残垣断壁已和山林融为一体。道上路遇一石碑——《输山碑》,记叙古人捐山修路的故事,字迹可见:“募修岭路上下之山必先禁止开种,以免沙土拥塞,无论公私,上输三丈,下输贰丈,永禁开挖。”并附上捐山诸公芳名。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山林保护早有认识。山道陡峭处均可看见石块整理砌成的垒堆,以防山体滑坡。
古道中最著名的景点当属榉根关了,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湘军在此一役,曾国藩家书中写道:“榉根岭之贼破卡而入,不知沈宝成营足御之否?”《池州府志》有载,咸丰间,曾文正公相度形势,建制石堑御匪。榉根岭地处皖南第四高峰仙寓山,为通徽池二州之要道,曾国藩在此构筑关隘,为后来取得安庆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方志有云:徽州为江浙门户,石台为徽州门户,而榉根岭便是石台通往徽州之户槛,其军事地位可见一斑。过了榉根关向珂田方向进发,后半程古道相较于祁门段古道,虽然铺了石板,却大多湮没在荒草之中,山风仿佛在诉说徽道的冷清和徽商的衰老。唯有继保亭的遗迹还在提醒我们这条道路曾经的繁华。
行至傍晚,天色渐暗,山雨欲来,只得沿着溪流徐行。正愁山重水复疑无路,忽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行至珂田,徽池古道的徒步总算画上了句号。夜幕降临,四人热上一壶黄酒,就着地道的徽州臭鳜鱼,犒劳一天辛苦的旅程,品味古徽州的百般滋味。
李瀚洋
新闻推荐
5·19 安徽60余家景区端出惠民大餐
祁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祁门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