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美好乡村织锦绣

黄山日报 2013-09-11 22:06 大字

本报记者 袁玉灵

“黄山是安徽最亮的一张名片,黄山要建成美丽中国先行区中的核心区。”

青山巍巍,溪水潺潺,粉墙矗矗,鸳瓦鳞鳞,茂林修竹映村廓,黄发垂髫怡然乐……徽州乡村尽收江南美景。

2012年9月,省委、省政府吹响了美好乡村建设的“集结号”,黄山市积极响应,迅速行动,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建设要求,立足旅游、文化和生态三大优势,尊重民意,因村制宜,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城乡发展特点、符合群众生活需求的乡村建设之路,打造了一批古村保护型、优质生态型、产业带动型、异地安置型、综合提升型、扶贫示范型的美好乡村。

“我们的居住环境多好啊,好多城市人来了都羡慕,住好几天都舍不得走。”汪新花是徽州区潜口镇坤沙村村民,家里开办了农家乐,自己当起了小老板。“一年在家随便搞搞也能收入3万块钱。”

过了合铜黄高速公路徽州区出口,一条宽展平整的旅游公路直通坤沙村,这里绿草如茵,碧溪清澈,徽派洋楼典雅,水泥小径通幽……宛若一座花园式院落。

坤沙村是黄山市美好乡村建设点之一。去年以来,黄山市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村庄布点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以整治村庄环境和村容村貌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安全饮水工程、改徽建徽、绿色质量提升、“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等工作,村庄旧貌换新颜,村民们拍手称赞。同时,大力推进危房改造、新农合、新农保、“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等民生工程,全方位整治农村环境,多角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一个个山水相映、生态宜居、徽韵浓郁的乡村已逐渐展开靓丽画卷。

村容村貌的巨大变化也带动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变化。令人艳羡的青山绿水,让坐拥其中的村民们意识到这是一笔无形的绿色财富。“建设美好乡村,保护生态环境,现在不用我们说,村民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强了。”潜口镇党委委员李静雯告诉记者。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黄山市按照“古村保护型、优质生态型、产业带动型、异地安置型、综合提升型、扶贫示范型”六种类型打造了一批彰显绿色生态、传承徽州文化的特色美好乡村。其中,在优质生态型中心村,重点抓环境保护和绿色质量提升;在古村保护型中心村,重点抓古民居、古街巷等历史遗存和古水系、古树名木等自然风貌的保护以及徽州特色文化的传承;在产业带动型中心村,重点抓当地优势资源利用和特色产业培育;在异地安置型中心村,重点抓新村规划建设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在综合提升型中心村,重点抓环境质量、经济基础、村民素质、基层组织等“四个提升”;在扶贫示范型中心村,重点抓输血造血相结合的扶贫开发,提出并强力推进扶贫开发高潮。目前,黄山市“六型村庄”建设进展顺利,打造了一批诸如西递、宏村、庄里、五里、坤沙、凤霞等为代表的亮点特色村,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成为全省美好乡村建设的鲜活样本。

“倚栏凭窗就能看到田园春色、廊桥深巷,住在这样古色古香的民居中别有韵味。”在黟县宏村南湖卿一位客栈,山东游客徐女士不禁啧啧赞叹。“卿一位”是宏村一处古民居的名字,汪青是房屋现在的主人。“将老房子按传统徽州人家的陈设布置改成客栈,很多游客都愿意到这里体验一回。”汪青说,今年五一小长假,客栈营业额有1万多元。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活化古民居,富裕老百姓。通过科学合理的策划、设计、包装,注入文化、休闲、体验等因子,黟县西递宏村一批散落、闲置的古民居,被成功打造成别具风情的古民居客栈、文化酒店、乡村会所、酒吧茶吧。差异化、市场化的保护利用之路将饱经沧桑的古民居推向了另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游客每年按30%以上的速度递增,如今,西递宏村以遗产地文化观光旅游为龙头的支柱产业已经形成。做旅游事,吃旅游饭,2012年,西递村、宏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273元和12038元。

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村美民富工程。近年来,黄山市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业、茶业、竹木业、茧丝绸业、果蔬业、特色养殖、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努力打造“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特色专业村。同时,通过村企共建、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强力推动了美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在乡村走一圈,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比致富、忙产业,处处呈现出一片和谐景象。今年1至7月份,全市第一批中心村发展特色产业基地近万亩,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累计达19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6000元。

音乐响起来,大人跳起来,孩子学起来……夜幕降临,歙县徽城镇南源口村开始热闹起来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纷纷聚集到村口的小广场,加入到广场舞的行列。

“现在的农村人,日子好过了,也希望像城里人一样能组织一些文娱活动。”南源口村主任汪志忠告诉记者,随着休闲健身设施等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建设完善,村民们自发组建了篮球队、舞蹈队,还经常组织开展篮球赛、乒乓球赛、象棋比赛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在农村悄然兴起。

而在这个炎炎夏季,祁门县历口镇文化站里一直是人气旺盛,老人、小孩看书、上网,享受着知识的芬芳和清凉。“书屋就是‘黄金屋\’,村民参加读书学习,赌博、迷信、扯皮滋事的都少了,科学致富、依法办事的就多了。”文化站负责人感慨道。

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黄山市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实际,为农家书屋和乡镇文化站配送了农业科技、文化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书籍,配备了计算机、远程教育设备,将书报阅览室、资源共享室、科技培训室、多功能厅向村民敞开大门,并结合美好乡村,积极举办读书知识竞赛、科技培训等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如今,村里的读书氛围浓了,文化活动多了,麻将声少了,吵架声没了,村民的生活也和谐了。”南源口村主任汪志忠说。

黄山,因风景秀美、生态绝佳而美名远扬,而今,又因美好乡村建设再度锦上添花。天更蓝、山更绿、水更净、民更富……在这里,一幅幅美丽村居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题图:潘成

新闻推荐

美好乡村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 陈昌奉今年祁门县美好乡村建设目标任务是培育建设19个中心村、治理改造50个自然村,确保6个重点示范村达标。其主要做法是:坚持完善保障要素。始终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祁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祁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美好乡村织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