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汉字叔叔”说:我喜欢汉字也喜欢黄山

黄山晨刊 2017-09-11 14:18 大字

9月1日央视播出《开学第一课》,请来了一个美国人,向全国的中小学生和家长讲述他和汉字的故事,他关注、学习、研究汉字已经45年,这个人就是理查德·西尔斯,中文名叫斯睿德,网友亲切称其为“汉字叔叔”。9月9日,在屯溪的一个出租房里,记者见到了“汉字叔叔”,聊起了他和汉字、中国、黄山的故事——

□记者方伟文/摄

A

结缘汉字

“如果生命只剩下24小时,我会打电话给朋友说再见;如果生命只剩下1年,365天,毫无疑问我会电脑化《说文解字》。”

1950年,“汉字叔叔”出生在美国俄勒冈州。聊起早年为何想学中文、来中国的事,他说起了他的故乡——“那里,全部是白种人,全部讲英语、全部是基督徒,全部很无聊!”

为了离开“无聊”的家乡去“看世界”,“汉字叔叔”决定除了学科学,还要学一门外国语言。他选择了汉语,觉得它奇妙,“我发现,世界上只有7%的人讲英语,却有将近20%的人在说汉语。”父母很开明,对他的各种爱好都很鼓励,但是当他22岁那年,提出要离开家,要去中国学汉语时,冲突就来了。

“冲突很厉害,我要跑掉!”第一次要离开家,他爸爸死活不同意,爷俩扭作一团。“我跟爸爸打架。”最终,这场冲突以“汉字叔叔”的“胜利”而告终。1972年,他用洗盘子攒的钱,买了一张单程机票,飞往台湾学习汉语。

虽然22岁就去台湾学汉语,但到了40岁,“汉字叔叔”还不会写汉字。“为什么要背5000个那么复杂的符号?”一个汉字的笔画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要这么写,他觉得没有逻辑,他固执地认定:死记硬背5000个符号,没有意思,没有用。“后来我发现,如果你看一个汉字,看它最早的样子,看它是怎样一步步演变过来的,噢!我明白了,原来每一个汉字,都是合理的。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对中文日渐了解后,他发现可以通过理解字的原始意义和原始形状来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可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这些古汉字,别说外国人,就是一般的中国人看了,也会头大。一个美国人,竟然可以自学?“兴趣是第一位的,然后要有自信。如果你有兴趣,99%的问题,你都会解决。”为了学习汉语,“汉字叔叔”制作了上千张中文卡片,结果却被人偷了。卡片对偷的人没有任何价值,但对他来说太伤心了。“我想弄一个电子版,这样就没人可以偷走。”1990年,作为电脑工程师的“汉字叔叔”萌发了将汉字字源存入计算机的想法,“把汉字的字源信息放到网站上,那样人们就可以查找汉字的起源。”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这能帮助外国人更好地理解汉字的逻辑。“汉字叔叔”做了一些研究,但没有开始实施这个设想。

直到1994年,他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心脏病。“非常突然,前一年还可以跑马拉松,完全没有想到是心脏病。”当时正在台湾和朋友聊天,突然就倒下了。后来回美国做手术,医生说他还有一年的时间。这场病对“汉字叔叔”产生很大的影响,他开始问自己很多问题,问得最多的是这一个:“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生命只剩下一天,我要做什么,打电话跟朋友们说再见;如果还剩四十年,那很多重要的事情都可以拖延;如果还能活一年,365天,我决定要做《说文解字》。”就这样,“汉字叔叔”自己编程设计开始创建网站,一个要给全世界看的网站——“ChineseEtymology(汉字字源)”。

一年过去了,他仍然活着。他雇了一个华裔妇女帮他扫描《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和《六书通》上所有的字源,一扫就是7年多时间。2002年,调试基本完成之后,他把网站上线公开。这个网站对6552个最常用的现代中文字进行了字源分析,其中收集编列超过96000个古代中文字形、31876个甲骨文、24223个金文以及秦汉的11109个大篆书、596个小篆体。每个现代汉字,网站都给出了英文释义。此外,网站上还列出了部分普通话、台语、粤语和上海方言的语音数据库。在网站上输入单一的汉字,可以查到该字简单的英文释义、简繁体表示、Unicode码、声部和意部的表示以及汉字来源等。

他的工资,几乎全部用来做这个网站了,最困难的时候,他连租服务器的47美元都掏不出来。别无他法,“汉字叔叔”在网站上求助:“请捐款,这样我就可以在线上保持提供和及时更新这些资料。这些资料是我免费提供的,而且没有广告干扰。谢谢你。”他的网站不是营利性的,他不想让广告打扰想了解汉字的人。可是,“汉字叔叔”每年得到的捐款只有50美元左右。

2007年,57岁的“汉字叔叔”失业了。那时,美国的经济形势变差,找工作变得困难。有人以为他“疯了”,问他这样做值得吗?“我做的就是自己想做的事,这不是为了赚钱,只是想让自己和那些对汉字感兴趣的人更了解汉字。”他说。

B

泊客中国

汉字不仅是中国的汉字,汉字也是全世界的汉字,“中国人的帮助,让我深深感动,我爱汉字,更爱中国。我觉得中国是我的家。”

2002年,“汉字叔叔”的网站上线,任何有兴趣的人都可以免费访问。但是,很多年里“汉字叔叔”一直在美国默默无闻地维持着这个网站。直到2011年1月,他的网站一天之内访问量达到60万。

“我像往常一样点开网站。天哪!访问量突然暴增到60多万。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当时不清楚。”一个月里,有135个国家的网友,光临了“汉字叔叔”的网站,其中70%来自中国。“第一次有人叫我‘汉字叔叔\’,我喜欢这个称呼,我天天都在看他们的信。”中国网友的热情,让孤独寂寞的“汉字叔叔”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后来他才知道,自己突然一夜暴红,是由于一个中国网友发了一篇“微博”。

“微博”内容是这样的:“这个人叫RichardSears。他用20年时间,手工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数字化处理,上传网络供所有人免费使用。这就是外国人(我猜是美国)的‘傻\’吧,这种国家工程,怎么能自己一个人弄呢?国家都没着急,您一外国人操的什么心?”这篇博文被不断转发,不少网友跟帖、留言。

之后,不断有中国记者打来越洋电话采访他。天津电视台还派了一个摄制组,专程飞到美国给他拍专题纪录片。在纪录片里,可以看到“汉字叔叔”简陋的家,狭窄的房间里,只有书架、书桌,没有沙发、电视,甚至没有床。晚上,他直接睡在地上,主持人采访他时,也是坐在地上。主持人有这么一段动情的旁白:“古汉字数字化工程,对他来说就是资金的无底洞。很快,他20年存下的30万美元积蓄,全部耗尽。以至于这个数库据每向前推进一步,他都向贫穷的深渊深陷一步。汉字、疾病和贫困,是他20年里,最忠实的三个朋友。”

“汉字叔叔”把这次的“暴红”,说成是一种“缘分”。他觉得该去中国了,为了自己,也为了网站。“中文会刺激我的头脑。”2011年,“汉字叔叔”又买了一张单程机票,飞往中国天津。他决定,到中国长期居住,继续他的汉字事业。

可事与愿违,待了还不到一年,他几乎要被赶走。因为他办的是旅游签证,3个月须离境一次。后来,甚至护照被没收,限人10日离境。情急之下,一个中国朋友替他在网上发了一封求助信。

“帮‘汉字叔叔\’留在中国!”网友呼声一片,采访他的记者络绎不绝。“中国人的帮助,让我深深感动。”2012年,北师大接收了他,还给他配了一间办公室和一套两室一厅的专家公寓。由于他没有相应的博士学位,只能以代课的形式受聘,“汉字叔叔”用英语教物理,一周两节课,每月能拿到4200元工资。即便如此,他还是很高兴,“我很满意,我喜欢这里。我可以安心研究汉字,继续做我的网站。”

2015年,“汉字叔叔”与北师大合同期满后,去年清华大学聘请了他。“汉字叔叔”现在很满意在中国的生活。在大学任职,他有了住所,也有资金和时间管理这个网站。

随着故事被越来越多人知道,2012年,“汉字叔叔”被评为“知识中国”年度人物;2013年,获得中央电视台颁发的“2013年度中国乡土风云人物”奖;2017年3月,受邀登上央视《朗读者》,9月再次走进央视《开学第一家》,讲述他与汉字的缘分故事。

C

遇见黄山

“黄山非常好,这里山好,水好,人也好。”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来黄山住一段时间的“汉字叔叔”说,他喜欢汉字,也喜欢黄山。如果有可能,他想在黄山买一套小房子,一直住下去。

2013年春天,厦门的姜礼惠子在北师大报名进修“国学”班时,第一次见到“汉字叔叔”。头一回见面,“汉字叔叔”就说:“惠子,你不要把我想成是特别的人,我就是对汉字有兴趣的人。”因为被他的故事所打动,姜礼惠子成为志愿者做了他的助理,“现在有多少中国人,关心汉字的来源、关心汉字的故事?”

姜礼惠子在屯溪有一套房,每年都会来黄山住一段时间。或许是因为姜礼惠子的邀请,2013年“汉字叔叔”第一次来到黄山,登上了黄山之巅。“太美了,那风景,我描述不出来。”在接受采访时,“汉字叔叔”说,黄山的山非常美,水也非常好,“8月的一天,我沿新安江准备走去延伸段,看到有人在江里游泳,我也跳了下去。”说起这次经历,“汉字叔叔”笑了,说在北京找不到这样的地方,在新安江游泳太舒服了。“黄山的人也好。”坐在一旁的助理李艳说,“汉字叔叔”跟这里的邻居相处很好,大家对他非常热情,就跟朋友一样。

“汉字叔叔”说,黄山的空气质量也非常好,对他的身体康复非常有帮助,所以从2013年第一次来黄山后,他每年都会来黄山住一段时间,并租了套房子,“有时候住1个月,有时候住3个月,也有时候住一段时间离开后又回来。”谈起在黄山的生活,“汉字叔叔”说很适应,这里的菜他也吃得习惯,并表示,如果有可能,他想在黄山买一套小房子,一直住下去,“我喜欢汉字,也喜欢黄山。”

新闻推荐

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内部管理不断开创项目建设与管理新局面

约2万户回迁群众住进了安置房,56条共50公里道路建成通车,21所新建改建中小学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生报到,瑶海文化艺术中心填补了全区大型文化艺术设施的空白,银屏街、滨河公园、二十埠河湿地公园...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