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是一个铁路职工我的创作更多是画铁路表现劳动者们为

安徽工人日报 2016-10-25 15:13 大字

“我是一个铁路职工,我的创作更多是画铁路,表现劳动者们,为历史留下记录。”

——火车头奖章获得者、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铁建电气化集团工会干部韦选毅

   

“人呀,就像树叶一样,到了冬天,一场大风就都扑簌簌地落下,被黄土掩埋了。名啊、利啊的什么都不重要了……”20岁时看过的这个电影画面,让今年54岁的韦选毅记忆犹新,“人最实在的就是时时刻刻地度过,愉快地度过。”他说。

从2009年起,中国铁建职工画家韦选毅声名鹊起。他创作的长9米、高3米的巨幅国画《浩气正清华》被天安门管委会永久收藏,悬挂在了天安门城楼的中央大厅,之后,巨幅山水画《清风万里醉群山》、《龙脉》又相继被悬挂在了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据说现在已经有人要拿一套别墅换他的一幅画。

记者眼前的韦选毅,普通的西服,普通的毛衣,瘦小的个子,说话细声细气,显得很平实,不见什么艺术范儿。

“我跟社会画家不一样,我是企业职工。”韦选毅说,他的创作更多的是画铁路,表现劳动者,给社会和历史留下记录。看着身高不足1.70米的韦选毅,记者觉得好奇,“你哪儿来的那么大力气,能画出一层楼高的大画?”

韦选毅笑了,“驾驭大画的能力,来自大自然。”

2004年,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开工。中国铁建10个局全部上线,沿着青藏线一字摆开战场。韦选毅接到创作任务,跟着采风小组来到了全线最缺氧的地方——风火山隧道工程工地。

生长在秦岭大山里的韦选毅,从小吃苦耐劳,19岁当了铁道兵,之后一直在建设工地工作生活,早已习惯了野外艰苦的环境。可是风火山的恶劣荒凉,还是让他震惊:“这真不是人待的地方!”这是韦选毅最真实的感受。

睡到半夜,因为缺氧,韦选毅被憋得喘不过气来,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第二天人们告诉他,叫出来是好的,如果叫不出来,很有可就睡着憋过去(死)了。在这里说话、走路、吃饭都要慢,稍微动作快一点,就两眼冒金星。工人们在风火山最多干一个月,就必须撤回到格尔木调整休息3个月。

交谈中他得知,从上世纪50年代起,国家就想修建这条青藏铁路,当年铁道兵在风火山勘探时拖拉机压出的印儿,现在还看得见……50年过去了,国力强大了,才有可能修建这条“天路”。

风火山隧道要在冰层里打隧道,不仅条件恶劣,而且更要解决冰层隔温、保温这个世界性难题,必须保持隧顶冰层永远恒温,不能因为火车通行产生热量而融化坍塌,否则安全就无法保证。

在这里,工人们一个班最少要干8小时,每个工点都设一个吸氧舱,人们喘不上气的时候到那里吸会儿氧,再接着干。

听着介绍,望着巍峨的雪山,韦选毅被荒原上指挥部门前插着的那面五星红旗感动得两眼湿润,“从大自然看,人是很渺小的,但从细部看,当我走进工人们的房间,看到正在进行的建设,我就知道,这些人在干着惊天动地的事。虽然在雪山大地之下,那几辆来来往往的施工车辆、那些劳动者都是很渺小的,看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场面,但这里发生着惊天动地的事。”

离开风火山后,韦选毅做了一个决定:不随采风小组回内地。

他留在拉萨,自费花了6000元钱买了一辆崭新的摩托车,一个人沿着川藏公路一个县城一个县城地往前走,进行采风。“搞创作必须深入基层,走到别人没到过、没见过的地方去,才能获得最真切、最真实的感受,如果走不到,只靠平常的心态去想象,那画出来的作品是打动不了人的。”

骑摩托车的第一个星期,每天早晨,韦选毅的手都胀得不能动,得活动好久才缓过来。

因为缺乏经验,开始骑车时,他戴着风镜和口罩,结果起风时他感觉不到。高原气压低,没风的时候,油门要加到极限,车才慢慢地往前走,可风一吹,车速就陡然加快,很容易发生侧翻。这样的危险他经历了两次。其中一次,摩托车沿着斜坡滑下山崖,下面就是滔滔怒江,“完了,完了,完了”,车一边向下滑,他一边不由自主叫出声来……幸好一块大石头把车卡住了,才转危为安,不仅想起来后怕,而且,光是把车从山坡拽上来,在高原缺氧的地方也费了他好长时间。

独行西藏,韦选毅定了一条原则——不走夜路。可有一天山洪把路堵了,韦选毅被迫在漆黑的山路上骑行,大山威严,震慑人心,让他害怕……终于,骑了1个多小时后,翻过大山,他看见远处现出了点点的光亮,总算有人烟了!

西藏的山,给韦选毅的感觉,是很压人、很逼人的。“在大山里骑着骑着,突然现出弯弯曲曲的一条路,走走,前面是密林,云雾缭绕,只隐隐露出个雪山尖尖,让人害怕。这时候,我内心的动力就是想着一句话:一定要平安地走出去、冲过去。”

特别是过大水坑的时候,想着走过的路那么艰险后怕,不可能退回去,只能朝前走。每到这时候,他就两脚蹭着地,用离合器控制速度,加大油门,心里跟自己说:“千万不能松油门,在这里熄火,很长时间打不着!”

在20多天的行程里,韦选毅从没想过中途放弃。一到县城,他就赶紧到邮局把自己拍摄的照片胶卷寄回单位。

一路上,韦选毅时常看见朝圣的藏民三步一磕头地往前走,他鼓励自己,“他是信仰,我为了搞创作也是信仰啊!”

从西藏回来后,韦选毅创作出了国画《风雪青藏线》,在他的笔下,雪花飞舞的大山冷峻逼人,威严地占据了观众的整个视线,但是仔细看,山洼洼里突然出现了几个小房子,还有国旗,一条铁路从画面的最前方沿着大山盘旋到了远方。

“我笔下的大山是坚毅的,但是我们的筑路人更坚毅。在大自然面前,人渺小得像蚂蚁,可我们非要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开出一条路!青藏线在铁路建设史上是人类创造的奇迹。”韦选毅说,画的时候,他都能想到自己一路上受的那些苦,但是跟青藏铁路几十万筑路大军比起来,那点苦又算什么呢。

西藏之行,韦选毅最大的改变就是“跟谁都不再争啥了”。“谁说谁多厉害,走到大山里都特别害怕,特想见到人。与人争没意思了。把生活搞好,把自己具体的事做好就行了。人最实在的就是时时刻刻地度过,愉快地度过。”

也是那一年,从西藏回来,韦选毅来到广东韶关的项目部,负责起了项目部的伙食管理,就在那个小镇,他遇到了现在的妻子。

“到镇上采购时,我总先在街边找个地方放车,停在谁门口谁都不让停,只有她允许我放,后来问她原因,她说,你总要找个地方停啊,再说只不过是停一会儿,又不是一直挡在门前。时间长了,她发现我什么菜时令新鲜、什么菜好菜贵就买什么,一点不留回扣,就问我是怎么想的?我说,职工离家那么远,吃好了就不想家了。她当时不知道我会画画。”如今,他家的日子,温馨精细得早晨从一杯淡盐水开始,晚上以一杯蜂蜜水结束。

2008年初,韦选毅被邀请参加天安门城楼中央大厅巨幅山水画创作。得知参与此次创作的画家近百人,多是担任国家、地方美协主席职务的名流,韦选毅反而轻松了,“按照我自己的想法认真画好就可以了。”参选的画家绝大多数选择了泰山、黄山、长城等这样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题材进行创作,而秦岭山里长大的韦选毅,决定画画养育了他的这座大山。

“从小,家门就对着山,打柴、摘野果,采蘑菇,挖竹笋都在这座山里,生活很大一部分都离不开大山,融入大山,感觉特别踏实,能体会出大自然无穷的力量。”

多年写生,韦选毅走遍了全国的名山大川,“每座山留给我的印象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浙江的普陀山,海岛上的一座小山,山里人家都是白白的墙绿绿的瓦,一家只接待一户客人住宿,收了房钱,告诉你离开时把钥匙放哪儿,人就离开了……我想趁着自己有精力的时候,多走走多画画。”

从西藏回来一年后,韦选毅又买了一辆摩托车,第二次再走川藏线。西藏的美,让他留恋。

“西藏的云就像白白的棉絮,好像伸手就可以拽下来。骑着车,头顶上只要有一团云,后背马上就感觉凉了,走出云团,人马上就沐浴在阳光里,全身暖洋洋的。”

“从山上往下走时,云顺着山往上飘,云把你淹没了似的,真有人在云中行的感觉。”

韦选毅心里有很多选题,“除了青藏线,我最想画的是我们八百里秦川。”(标题书法 李法明)

采访手记

韦选毅最后一次哭是4年前,作为长子,父亲去世,入殓时他要为老人擦脸。“不知为什么,一瞬间我的眼泪就全出来了,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摸过父亲的脸。”54岁的韦选毅,下意识地把脸掉向了窗外。

一直到初中,他还被父亲打,“他打我,我躲都不躲,拿眼睛瞪着他看。”村里人一直都以为这娃将来不会管他爸,结果,他把老人身前身后事办得妥妥帖帖,让全村人称赞。

“对待父母,只有面对,没有选择。能给的一定要给,不留遗憾。”他说,其实人要干成什么,都是要能忍受、能忍耐、能吃苦。尽量做好,不留遗憾。

画画,也是这样,他从来下的都是苦工。天安门城楼更换巨幅山水画,应征画家100多人,交草图时,只有他拿出了一张几乎跟实图一样的长6米、高2米的大画,“这样草图上是什么样,将来作品就是什么样,不走样。”

也许,除了艺术之外,这是他最终胜出的另一个原因。

给朋友赠画,他也一丝不苟,耗时耗力,有时候还挨骗,但他还是一丝不苟,“看的人能从画上体会出我的用心,这跟钱没关系。”

画室里,多年的写生稿、照片、导游图还有登山门票,他都分门别类地留着,仔仔细细整整齐齐地码放在那里,有种水滴石穿的感觉。他说,从西藏回来后,他就不想再跟谁争了,只想做好自己的事,把画画好。“既然对一件事还有兴趣、还想有新的尝试,说明在这件事上还有潜力可以挖掘,那就要继续努力去实现,尽量不留遗憾。”

“我跟市场上的社会画家不同的地方,在于我首先是企业的员工,我的作品很多是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完成的。社会画家因为没有这些指令,没有这些责任,名气一大、年龄一大,就没有那种勇气去涉猎更深的东西,画花鸟的就只画花鸟,模仿古人的就反复模仿古人,缺少对社会的感知和责任感。而我,会多画铁路、画我们筑路人,留下历史记录。”

那天,看见记者在路边等他,远远走来的韦选毅,50多岁的人了,竟然迎面小跑了过来……这一幕令人难忘。

新闻推荐

屯溪法院力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本报讯 近年来,安徽黄山市屯溪区法院积极推动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不断加强与行政机关的良性互动,妥善化解了多起行政争...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