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期待赵春青画时下体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月日北
我们的期待赵春青 画
时下,体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7月31日,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8月6日,宁泽涛在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夺得金牌,创造了亚洲游泳的历史,孙杨获得最有价值运动员;8月22日,田径世锦赛将在北京开幕……
人们关注着体育赛事、体育明星,而体育文学作品,则已经渐渐被淡忘。除了冠军运动员的自传和个别非虚构作品,几十年来,我国体育题材文学作品乏善可陈。孩子们热衷的、大人记忆中的《灌篮高手》《足球小子》全部是日本漫画。
非虚构作品曾辉煌
辽宁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中国体育文学研究》一书中,将体育文学分成了如下几个大类:体育诗歌、体育小说、体育报告文学和体育网络文学。
“大学生们挤得鞋都掉了,路边河里漂着几十双鞋。人太多,我是被男排队员夹在胳膊底下带进去的,进了礼堂找不到队员们了,只见东一个西一个,被学生们抬起来扔。”这段话来自于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这部描写女排的作品,获得了全国第二届优秀报告文学奖。
在很长一段时期,报告文学,是体育文学的主要展现形式。
我国体育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一般被认为是理由的《扬眉剑出鞘》,主人公是中国女子花剑运动员栾菊杰。栾菊杰当年获得了第29届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亚军,作品再现了栾菊杰在剑道上拖着皮开肉绽的胳膊坚持比赛的场面,引起了很大社会反响,一度在全国掀起“学习栾菊杰”的热潮。
当年40岁的作者理由,也因此部作品而一举成名。7年后,他的另一部体育报告文学面世——《倾斜的足球场》,讲述1985年5月19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的一场足球比赛,中国队在打平即可出线的情况下,以1:2的比分输掉比赛,无缘世界杯。就同样的话题,刘心武写过《五一九长镜头》。
但是,在当时的文坛上,像《倾斜的足球场》这样反思类的报告文学并不多见。大部分体育报告文学,依旧遵循了“冠军文学”的旧有套路,写冠军,或者冠军写,把大部分笔墨,留给了赛场上的成功者,对普通运动员的生活和训练,描写少之又少。当时的体育诗歌,大体上也遵循同样的套路。
而即便是非虚构体育题材作品,在近20年里,中国作家也再没能交出让人满意的作品。反观20年的体育发展却让人震惊:越来越多的中国选手站在世界级赛事的领奖台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成为体育爱好者、参与者。难道我们这样的体育大国、体育强国,没有值得记录的好故事?难道这样的作品真的没有市场?显然不是这样的。
冠军自传有商机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体育报告文学出现没落,电视机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第一时间领略体育明星的风采,而不必再看报告文学本身。
“中国女排拿冠军的时候,真的是万人空巷,大家都在读她们的故事。”当年正在大学读书的孙霞告诉记者,宿舍里的女生,把鲁光的《中国姑娘》,从头到尾看了很多遍。
在那个时代,体育对于国人的意义,不局限于体育运动本身。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努力拼搏,为国争光,对于很多人而言具有激励意义。就像鲁光在《中国姑娘》中写的那样,在女排夺冠后,很多人喊出了那句口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也是体育文学在80年代影响力颇大的原因之一。
而随着人们对体育的关注,从过去的“谁能拿冠军”,到后来的“欣赏竞技体育”,具有激励色彩的报告文学,自然褪色许多。
不过,读者对体育题材和体育运动员的关注度,不会因这些变化而消退。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喜欢读运动员自己写的作品。
2004年,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我的世界我的梦》一书热销,这本书,是姚明的自传。英文版书名为《姚:两个世界的生活》,中文版比英文版多了一些内容,多了关于奥运会的内容,这正是当时中国读者所更关心的。
姚明自传的成功,使得体育文学进入“自传时代”。之后,很多知名运动员,都相继发表了各自的自传。200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跳水运动员田亮的自传《最亮的十米》,2012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网球运动员李娜的《独自上场》,同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体操运动员刘璇的自传《璇木》……
“运动员能出自传,不只是因为拿到冠军,更重要的是,他们因为自己的特色和亮点,而成为舆论圈里的话题人物、公众人物。每年有那么多人拿冠军,但能出自传的,只是极少数。”有出版界人士告诉记者,图书出版周期较长,出版这类自传,不见得能赶上运动员正巧夺冠,体育比赛不确定性也很大,所以,必须运动员本身有较高知名度才行。
原创作品长期空白
体育自传的火热,使得出版社同样热衷于出版海外运动员传记。例如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迈克尔·乔丹》,黄山书社于2014年出版的《梅西:传奇之路》等。
传记火热的背后,是体育原创小说和原创漫画长期空白,以普通运动员、体育爱好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非常鲜见。
有从事体育教育的老师告诉记者,体育题材的空白,与运动员培养模式不无关系。“运动员大多是在专业体校培养,他们接触文学艺术的机会很少,而外面的人了解他们成长故事的机会更少,运动员与普通人,生活交集太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运动员难以写自己的故事,外面的人也难以写运动员。
“孩子们每天训练非常累,有的时候,我的课,能让他们睡会儿就睡会儿,很难说去严格培养他们的文艺特长。”在体育学校从事音乐教育的杨老师对记者说,“假期体校学生往往也不放假,要训练,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多。”
而欧美、日韩传统的体育文学通常的套路是,主人公在普通高校或高中运动队中,从底层队员做起,努力拼搏,最终取得成功。这样的故事套路,并不适合国内体育文学套用。
“我们需要让人振奋向上,心向往之的体育题材作品,体现的生活也应该是多彩的,不能只有比赛和训练,要有丰富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这是作者和读者的共识。在这一点上,日本的漫画就做得很好。而我们的作者正处于一个写实没人看,虚构不会写的尴尬境地。
通常而言,体育类的影视剧,往往改编自文学作品。曾风靡中国的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改编自石森章太郎的漫画。
华语圈中,体育题材的电影,近年来有着不俗的表现。之前有好评率很高的《翻滚吧!阿信》《激战》等;正在上映的有《破风》,不久还会有陈可辛执导的《李娜》。
“嫁接”成了这些作品的成功因素之一——与“青春”“功夫”“爱情”“喜剧”等等元素杂糅,除了夺冠,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普通人追梦的历程,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拼搏赢得胜利这么单一的主题。
这样的成功经验,能不能被体育题材文学作品借鉴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蓝海已现,我们期待更多的作家能寻求突破,让体育题材重回读者视线。
新闻推荐
用笔记录 用心交流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