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四次地名更改潮
时下,一场声势浩大的地名普查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此次地名清查的核心主旨是 “文化保护”。其实,自1949年以来,中国已有过4次大规模的地名更改潮,原因各有不同。第一次:取消“优越感”地名
1951年,政务院下发文件,要求清理 “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地名。随后,相当数量被认为具有华夏文化优越感的地名被取消,如归绥更名为呼和浩特、迪化更名为乌鲁木齐、景化县更名为呼图壁县、懋功县更名为小金县、镇南关更名为睦南关……基本上,地名凡含有“绥”、“化”、“平”、“镇”、“宣”这类彰显中央王朝、华夏文明影响力所及之字眼者,都被更改了。
这场更名运动,本意是好的。但具体到某个地名,是否有充足的理由更改,却很值得商榷。比如,云南宣威县,被认为有“宣扬大汉天威”之意,遂被更名为榕峰县;但是呢,宣威县的前身是雍正五年(1727年)所设宣威州,已沿革200余年。更名破坏多年来聚附在地名上的品牌资源。至1959年,因“榕峰火腿”海外出口不利,经国务院批准,榕峰县又改回了宣威县。
此一时期,清除帝国主义侵略及封建迷信色彩,也是地名更改的一大方向。最著名者,莫过于“额菲尔士峰”被更名为“珠穆朗玛峰”、“外喜马拉雅山”被更名为“冈底斯山”。第二次:因简化汉字章法混乱
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出台,又有大批地名随之更改。因为汉字简化本身乃是作为“汉字拼音化”的一种过渡手段,故当时在更改地名时,并未考虑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问题。
较为典型者,如“瑷珲”被更名为“爱辉”,只简掉了两笔,但却割断了该地名与1858年 《瑷珲条约》等重要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至2015年,“爱辉”已被好几代人使用习惯了,却又改回了“瑷珲”。其他很多更改,也是章法混乱。如“大庾县”更名为“大余县”(理由是“庾”字生僻,但“大庾岭”却又不改)、“沔县”更名为“勉县”(理由是“沔”字生僻,但该县之来历“沔水”却又不改)……
第三次:“路名大革命”
1966年,一场更大的、深入街道巷陌的地名更改风潮袭来。在北京,张自忠路被改成“工农兵东大街”、赵登禹路被改成“中华路”,佟麟阁路被改成“四新路”。北京市委当时的口号是“路名大革命,全城一片红”。但红色地名不够用,就只好采用一种省事的办法,从东单二条到前炒面胡同,按顺序被更名为“瑞金路头条”至“瑞金路三十条”……
北京不是个案,各地都出现了“地名一片红”的狂热,造就了大量的重名同音地名。地图、公章、招牌、路标、公文、出版物等不可能紧跟运动的步伐迅速更改地名,造成了办事找不到人、信件无法投递等诸多混乱。1974年,北京市委将绝大部分胡同改回了文革之前的名称,只保留了14条没有恢复。第四次:追逐经济利益,成功者少
1979至1986年间,中国搞了“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这次普查,除纠正文革期间的地名乱象外,还获得了陆地地名550余万条,沿海岛屿、海域地名2万余条。普查结束后,自国务院而下至各县市,成立了“地名委员会”。新一轮的改名风潮自80年代末开始,延续至今。
这一次的动机是 “发展经济”。然而,大多数地名的更改,并没有产生明显的经济效应,反引起无谓的争议。比如,1987年徽州地区更名为黄山市,市内太平县又更名为黄山区,给游客造成很大的困扰,也抹煞了“徽州文化”的存在;2001年,为打周恩来故居之牌,江苏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但当地本就有一县级淮安市,结果游客被 “大淮安”“小淮安”弄得晕头转向。有些地名的更改,甚至可以算作笑话。比如,河北完县,其前身是金代之完州,寓意山河完固,本是佳名,奈何有外商认为“完”寓意“完蛋”,遂于1993年更名为顺平;辽宁铁法市,以金兀术曾在该地某山调兵遣将之传闻为由,竟将市名更改为不伦不类的 “调兵山市”,沿用至今。
陈徒手《老年生活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讯 6月下旬,黄山区谭家桥镇长罗村360多亩玉米开始成熟,村民们陆续将成熟的嫩玉米销往城区,这是长罗村产业扶贫取得的最新成果。长罗村是黄山区19个省级贫困村之一。去年以来,该村整合扶贫、...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