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蔬菜基地改种玉米油菜徽州区潜口镇农民质疑政府投资打水漂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6-01-12 09:07 大字

[摘要]徽州区潜口镇农民质疑政府投资打水漂

■ 本报记者王明存 文/图

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政府整合360多万元惠农资金,将原本种植水稻的高产基本农田改建成高标准蔬菜基地,近日,当地农民投诉说地方政府浪费了大笔财政资金,项目实施却很不成功,精心打造的蔬菜基地曾大面积撂荒,目前,也仅种植了百亩大棚蔬菜。

1月5日,记者实地调查此事时了解到,2009年,徽州区委、区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选择在潜口镇澄塘村建设高标准蔬菜基地,实施单位为潜口镇政府,工程分别于2009年、2010年、2011年分三期实施,建设面积达430亩。该项目整合了农业、水利、财政等部门共360.9万元的涉农资金,主要用于修渠、建路、搭建钢架大棚等。

该蔬菜基地的土地系农户承包地,村委会和农户签订流转协议,租金按每年每亩500斤水稻计价,流转期限为5年。统一流转后,政府再将蔬菜基地出租给种植专业户,也是按每年每亩500斤水稻计价。

可是,该蔬菜基地建成后,并非像政府当初设想的那样种满蔬菜。相反,现今只种植了100多亩蔬菜以及40多亩草莓、20亩葡萄,剩下200多亩无人租种,村里发动群众种植了单季油菜等常规农作物,但目前仍有几十亩土地荒芜。

采访当日,在当地群众带领下,记者来到蔬菜基地,看到基地田成方、路相连、渠贯通,基础设施很好。可惜的是,不少大棚钢架已生锈,覆棚的薄膜不见踪影。有村民介绍,有近百亩的钢架大棚被拆除了。

村民强昌福告诉记者,蔬菜基地建成后,只种植了几十亩蔬菜,其余的土地都撂荒了。 2014年,经他举报,镇政府才让村里发动农户种上了玉米、油菜等农作物。

“政府花这么多钱,把我们种水稻的良田改成了旱地。旱地种油菜、玉米,收入没有种水稻高,这不是在浪费国家的钱吗? ”村民反映,当地水源好,种水稻旱涝保收。

对此问题,该镇分管此项工作的朱副镇长介绍,澄塘村交通便捷、周边无污染,水质好,且毗邻城区,因此,地方政府选择此地建设了蔬菜基地,只是现在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仅从外地引进了7位种植户。下一步将考虑转型,比如转型种植水果等经济作物。

朱副镇长与记者一起分析了蔬菜基地不成功的原因:基地土质不是很好;当地农民没种菜习惯,不懂种植技术。加之打工收入高,农民种菜积极性低;种植的蔬菜品种较杂,总产量小,产生不了规模效应;种菜农户所得利润较低,不如经纪人赚头大。

基地几位种植户也对记者说明了此项目失败及他们不愿扩大种植规模的理由:山东、福建蔬菜进入当地市场,价格低、质量优,对当地蔬菜生产销售冲击较大;外部环境不太好,有人破坏蔬菜大棚;种植成本较高。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蔬菜基地项目失败,有外因也有内因,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比如,当初规划考虑不周,土质不好,农民不懂种菜技术,种菜积极性低。

诚然,徽州区和潜口镇在当地培育发展蔬菜基地,其出发点是好的,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一教训,也给其他地方政府提了个醒,不能盲目上马农业项目。废弃的蔬菜大棚里,开始种上了油菜。

新闻推荐

新中国成立后的四次地名更改潮

时下,一场声势浩大的地名普查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此次地名清查的核心主旨是 “文化保护”。其实,自1949年以来,中国已有过4次大规模的地名更改潮,原因各有不同。第一次:取消“优越感”地名19...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