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年画大门的新衣裳胡竹峰曾经盛极一时的年画已经沦为了

安徽商报 2016-01-28 02:12 大字

年画:大门的新衣裳

胡竹峰

曾经盛极一时的年画已经沦为了明日黄花。桃花坞也好朱仙镇也好杨柳青也好……

民间已经鲜有艺人再从事制作,现在已经有大学开课抢救年画艺术,若不然流传几百年的年画艺术就有失传的危险。年画对我来说承载了太多美好的记忆:看《隋唐演义》时候秦叔宝尉迟恭的故事;晚上做恶梦醒来时胆战心惊,想到门上贴有《钟馗捉鬼》的年画后就宛如拿到了护身符;反映婚丧嫁娶的年画让他懂得了传统礼仪,说民间嬉戏游艺的年画培养了他的情操和趣味。

年画在我的小时候,差不多像四格漫画之于现在的青少年,是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给他留下了太多的童年记忆。

我认识很多在开封朱仙镇一带从事年画艺术工作的人。现在还记得,每次画稿完成后,就进入了桃花坞年画制作最艰难的环节:刻板。

那时候我在河南郑州生活。当时看到朱仙镇的年画,感觉非常震惊。开封有这么好的民间手工艺,我居然闻所未闻,这让我感觉很新鲜。

木刻年画的雕版是用梨木制成。雕版就好比在梨木上以刀为笔做工笔画。梨木质地坚硬,木纹细密,要想在上面画工笔,得要有几把刷子,最少练习三年才能独立刻板。

一张A4纸大小的年画,熟练的刀工都最少要刻三个月后;有人在刻板要完工时,刻错了一刀让整个雕版报废时,崩溃了。

中国人讲究面子,而门则是一家的脸面,因此马虎不得。逢年过节,门画、中堂、条屏都要更换一新。“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年画就是大门的新衣裳,一年就换一件,因此人们都很讲究。大门贴武将、二门贴文官、东厢房西厢房贴美女;东门贴鸡,金鸡报晓;西门贴猫,防贼防耗……贴年画的规矩,蕴含着伦理礼法;年画的内容,表达的是传统文化。每一张年画一贴就是一年,旧时普通百姓不看书,他们就是对着年画上的戏曲故事来给孩子们讲历史;根据人物画像来灌输宗法礼仪;如果这一年发生什么有意义的重大事件,那这事件将会在下一年的年画中表现出来,因此,年画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一部历史。

如今,就算是几大年画重镇,集全国之力,也未收集到几块老版。在桃花坞年画资料室,有一块年画工艺大师王祖德珍藏的老版: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王祖德到苏北、安徽、浙江等地,开展桃花坞年画调查。和一位农户家聊家常,农户在得知王祖德在从事年画创作时,说自己祖上也是做年画的。他们的祖上每年过年时会到苏州卖猪,卖猪所得会换成年画回老家卖,后来看买的人太多,就专门到苏州学雕版技艺,自己回老家制作年画。祖上做了几代的年画,存下了大量版画。但是后来年画凋零后,那些版画就被当成柴烧的差不多了,这让王祖德大为震惊。最终王祖德在农户家的猪圈中,发现了一个清代木板。反面已被刀砍出了一个凹槽,下面是雕工精美的《花开富贵》—偌大的桃花坞年画博物馆,仅存的一幅清代版画,居然靠着当切猪饲料的砧板这一身份才保存下来。

年画,因为是面向普通百姓的艺术,因而被收藏的不多。因为各种原因,不少年画老版保存在国外。

如今,与木版年画渐淡的民俗基础相比,年画的非遗价值和收藏投资价值正在日益凸显。在收藏品交易市场上,有关年画的藏品大多数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年画印刷缩样。“文革”前的年画缩样每册数百元,甚至上千元。而民国时期的老木版年画一张就在千元数千元以上,清代的每张年画更是价值不菲,至于更早的老年画,价格更是不可估量。

传统年画虽然已经失去了其历史的文化功能,但其审美特质和艺术稀有性以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将在高科技时代愈显珍贵。木版年画在农耕时期的民俗基础已经消亡,人们已经不再张贴年画,木版年画已经从实用的年画变为收藏的年画。同时,现代人的审美倾向也在发生变化,如果木版年画不能应世而变,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和市场需求,就会逐渐萎缩、弱化甚至消亡,最后变成博物馆里的标本。

年画的产业化和发展要靠懂行的人。一九九O年代,年画市场得到了恢复,一些年画产地的生意开始红火起来。尤其是诸多木版年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一些老年画作坊得以恢复。然而,由于能掌握核心刻印技术的民间艺人大多年事已高,且后继乏人,给这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由于民间艺人对年画的文化价值缺乏清醒的认识,导致他们对传承也缺乏主观能动性,这从时下各地木版年画缺乏创新的造型范式中就能得见。因此,要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首先应该考虑如何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地位。

车前子曾说:“我在荷兰的凡高博物馆看到凡高收藏的日本浮世绘,还有一只河南造的箱子。日本浮世绘受到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影响,但他们的运行机制和我们不同,我们是集体劳动,他们是个人创作,是“明星制”(像唐伯虎创作木刻的时期)。大英博物馆有日本浮世绘的展览,参观之后,我要说,日本的浮世绘的确硕果累累。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衰落,在我看来,是由于逐渐脱离了个人创作而沦为简单的集体劳动。”这话不无启示性。

年画是贴在年华上的邮票

舒寒冰(作家)

要说年画,我先从旅游说起。我小的时候,特别喜欢旅游。每年除夕,都要游览祖国大好河山。

那一年,我去了黄山,迎客松向我招手,仙人为我指路,猴子等我看云海。

那一年,我去了西湖,看够了曲院风荷,流连于雷峰夕照,在断桥上踏雪寻梅。

那一年,我去了泰山,观日出,小天下。

那一年,我去了北京,爬上了长城,当了好汉,进了故宫,看见了皇帝。

那一年,我去了峨眉,学了剑术,当了侠客。

那一年,我去了嵩山,进了少林,当了和尚。

……

长大后,遇到一副对联,非常喜欢。

春华秋实常娱乐

五岳三山任我行

墙上的山水,年画里的春秋,让我在贫瘠的少年,神游天下。父亲是我的向导。 1980年代,父亲是我们村子里第一个去过黄山和西湖的人,从此一发不可收。可那时生活拮据,哪有那么多时间和闲钱供他游山玩水?只能在一幅幅唯美的年画里饕餮山水。

那个年代,贴年画是和贴春联一样重要的习俗。乡下人家多在大门上贴门神,右贴秦叔宝,左贴尉迟恭。堂屋里多喜欢贴领袖画像,农家过年,毛主席来做客,一脸慈祥,满面红光。也贴十大元帅像,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可惜数来数去,只有九个人,林彪在那个时候就会玩穿越、逃遁。许多大人物们来了,寻常百姓家蓬荜生辉,两边的墙上,免不了要贴一些喜鹊登梅来贺喜,贴一些生旦净丑唱喜曲。我家很少贴领袖像,几乎一律的是山水摄影。布着裂缝的黄泥巴墙上,名山大川,四季风华,让我流连忘返,也让正月来串门的乡里乡亲们惊羡不已。

再后来,世风变化,乡下农家年画中的伟人少了,美人多了,影视明星、戏曲演员成了主角,“小鲜肉”、“老鲜肉”挂满墙上。山水题材也多了,不仅能看到祖国各地的大好河山,还能看到世界各地的大好河山。而那时候,我家已经不大贴年画了。石灰刷过的墙上,贴的多是父亲的手书。我印象深的一幅中堂,内容不知是从哪里摘录来的:爱情是瓶中的残花,青春是暮色的晚霞,家庭是暂时的温暖,坟墓是永久的故乡。还记得侧面的墙上贴过一幅父亲自己填的词:对天长叹,人生路漫漫,四十年来度日难,辛酸苦辣尝遍……这些话萧索凄冷,不适合过年时贴在墙上的,但父亲就是那样执拗,母亲也觉得好,我们也跟着觉得好。父亲的毛笔字,大小间错,大如海碗,小如鸡蛋,个性张扬,自成一味。

以后挂历兴起。农村里有人喜欢将挂历拆开当年画,一字排开贴在墙上,十二个月份就是十二幅画。黄尾的深山里,尚有一些珍贵的老房子。前不久下乡,见一座闲置的老屋,黄色的斑驳的土墙上,文革时期的红色标语仍然隐约可见,黑瓦上长着绿苔和白色的霉斑。推开门,透过蛛网,却见一屋子美女,穿着性感的比基尼,躲在灰尘背后媚笑。走近看,是上个世纪末的时尚挂历拆贴在墙上,边角已长满黑色的霉斑。据了解,房子的主人当年在山里讨不到老婆,出门打工,现在已经在外面成了家。这里已成了他的故园。

说起年画,不能不留一点笔墨说说我的炉佬。炉佬是我的亲戚长辈,我心中的民间艺术家,从小酷爱艺术,无师自通,会木雕、石雕、冰雕,会制作小玩意,尤其善于画画。每年腊月,他总是坐在木窗下就着雪光画年画,虎年画虎,龙年画龙,还画山水,画民俗,画西游,画封神,画三国,画水浒……正月里踩着厚厚的冰雪,去他家拜年,门前总有红鼻子的雪人扫雪,石头的小动物迎客,门内总有新画的年画等我欣赏——孙悟空在大口吃蟠桃,梁山上好汉们在喝酒,桃园里刘关张在结义,一切栩栩如生,满眼喜气洋洋。

△钟馗(杨柳青)△老鼠嫁女(漳州)△五子夺魁(桃花坞)△如意(绵竹)

新闻推荐

股市备忘 星期三

召开股东大会:(600462) 石岘纸业、(600671) 天目药业、(002438) 江苏神通、(002261) 拓维信息、(002029) 七匹狼、 (600988) 赤峰黄金、(002130) 沃尔核材、(000793) 华闻传媒、 (600054) 黄山旅游、(600531) 豫光金铅...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