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湖水下探秘
太平湖静卧在黄山和九华山之间,清新秀美的自然风光早已为人称道,但深埋于湖底的历史却鲜为人知。随着太平湖水下考古的深入,湖底遗迹的神秘面纱首次向世人揭开——
今年10月11日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组成水下考古队,在前期细致探测的基础上,首次派遣水下考古专业人员潜入太平湖底探摸、拍摄、取样,为下一步水下考古发掘及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尽可能详细、可靠的信息。
本次水下考古第一阶段从10月11日到10月14日,主要进行物理探测,利用声呐对水下遗址和文物遗存的基本轮廓进行物理扫测;15日起,考古进入第二阶段——水下探摸:2组潜水员身背重达50公斤的装备轮流下潜作业。水下考古队领队张辉介绍,据前期调查资料分析,太平湖湖底可能有广阳镇、龙门镇和秧溪街3个较大的中心聚落遗存,位于水下15米至28米左右位置。通过第一阶段物理探测发现水下分布有一处城址和一处开放式中心聚落遗址。对城址潜水探摸时发现城墙残存高度1米多,建设布局保存比较完整;考古队员还发现了一座残断桥梁,疑似广阳古城的标志建筑——广阳大桥,但有待进一步探摸和考察。对开放式中心聚落遗址的水下探摸和确认工作将于近日进行。
在其他地区的传统农耕文明走向消失的今天,皖南古村镇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在徽文化中的积淀和浓缩;被淹没的古村镇由于未受现代化建设大潮影响,更大程度上保留了明清时期的特征,因此水下皖南古村镇更具发掘、保护和利用价值。本次水下考古调查的目的是排查和确认水下古村镇的真实性、保存状况及分布范围,摸清水下文化遗存的家底,为下一步制定保护方案提供依据。
我国“十五”期间正式启动了沿海海域水下历史文化遗产调查项目,水下考古队员陆续开展了广东、福建、浙江和海南等省相关海域的水下文物普查工作。目前,随着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推进,国家水下文物普查工作向内陆水域发展。太平湖水下考古是安徽省水下考古第一站,标志着安徽省在全国内陆水域较早地启动了水下考古工作。
太平湖原名陈村水库,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于1970年7月建成蓄水,随着水位升高,库区移民外迁,广阳城、秧溪街、龙门街、广阳桥等村镇和建筑被淹没在湖底。据《太平湖志》介绍,广阳城有2200年历史,明代后城墙改成砖砌。建国初期西门大街为古板路面。广阳城很袖珍,城内有文庙、五猖庙、城隍庙、城楼、古塔和祠堂等众多徽派风格古建筑。
广阳大桥原名永济桥,位于原石埭县广阳镇南门外,是安徽省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被称为“皖南巨工”。陈村大坝建成后,为保障通航安全,主航道上四个桥墩被炸毁。
《太平湖志·大事记》记载的1957年石埭县城广阳古镇的示意图
考古队员着潜水装备下湖进行水下探摸。水下机器人测量水下能见度、水温、淤积状况等数据。
广阳大桥(永济桥)旧照。
经过对已掌握资料的对比和调查,大致判定此桥应为广阳大桥(永济桥)。
考古队员探摸湖底文物。考古队员在水下测量、记录数据。
考古队员正在清理出水文物——城墙墙砖,以作进一步研究。考古队员潜入湖底时通过写字板来记录和交流。
水下摄影机拍摄到的文物。
水下物理扫测图。本版策划:视觉新闻中心资料支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摄影报道:本报记者 吴文兵 本报通讯员 崔艳
新闻推荐
日前,合肥市蜀山区在全市率先基本完成轨道3号线建设蜀山段208户涉及的房屋征迁任务。据了解,轨道3号线全长37.2公里,途经6区1县,线路在蜀山区范围起于望江西路站,止于清溪路站,共设5座车站,分别是望...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