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去乡村抢救挖掘历史文脉

江淮时报 2014-10-10 08:58 大字

今年以来,黄山市屯溪区政协创新工作模式,主动作为,把文史工作触角向乡村社区延伸,在各村居推荐聘请一批了解乡风民俗的历史亲历者、知情人为政协特邀文史联络员,建立了一支由50余人组成的队伍,负责收集提供文史线索信息。开展了“委员进乡村”活动,到古村落进行走访采风,走村串巷接地气,倾听联络员口述历史,考察村中古桥、古亭等“十古”遗迹,抢救挖掘历史文脉,丰富了委员接触民情的形式,拓展了文史征稿的来源与内涵。

文史工作一直以来主要是与党政有关部门、政协委员、教师、干部中的文史作家、爱好者打交道,与基层特别是乡村社区接触不多,想了解收集乡村方面的文史素材,就要通过镇村干部联系介绍,牵线搭桥,不怎么快捷便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村落被拆迁被改为社区,农耕社会的人文遗迹和传承逐渐湮灭,历史故事和事件记忆也随着老人的故去而消失,涉及到文史方面的许多内容亟待挖掘整理保存。屯溪区政协文史委大胆探索,尝试将文史工作范围向基层拓展,去年底向各镇街下发关于在村居中推荐聘请文史联络员的通知,安排由村居“两委”负责开展调查摸底,对辖区历史文化资源、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知情人、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居民等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填写文史联络员推荐表,经过村居、镇街道审核后,报屯溪区政协文史委汇总审批,共选聘52名,聘期为三年。联络员以中老年人为主,大多是退休教师、退休干部、村干部等,年纪最大的已有90岁,最小的二十多岁。为调动联络员积极性,屯溪区政协对提供有价值线索信息或口述记忆的给予以奖代补。由此,政协文史工作在农村社区有了落脚点,委员为民服务有了工作站,了解社情民意有了知情人,宣传政协知识和政策有了直通车。形成了政协文史委成员、党政对口联系单位、文史作者、村居文史联络员“四位一体”的多层次全覆盖的政协文史网络队伍。

今年以来,屯溪区政协文史委干部改进作风从自身做起,走出机关下基层联系群众,先后6次对5个镇14个重点历史文化村推荐的联络员进行走访调研,了解风俗民情和村庄历史文化,查看文史联络员所掌握文史信息素材的价值,记录抢救老辈人口述记忆,掌握了第一手基础资料。集中开展了“委员进乡村”采风活动,5名文史委成员与邀请的4名区作协作家一起交流联谊,以文会友,切磋文史写作和文艺写作的技巧,并先后到屯光镇浯村、南溪南村,阳湖镇兖溪等五个村采风,与村里的文史联络员见面对接,听取有关民间记忆,考察了古街巷、古民居等人文遗迹,拍摄了有关照片,为整理撰写徽州乡村纪事文章收集素材,撰写出反映9个古村落历史文化的徽州乡村纪事文章10篇,被黄山市政协《徽州乡村纪事》编委会纳入初选目录。通过走访,大家发现推荐出来的文史联络员不少是乡绅贤达,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成为宣传推介村庄,弘扬乡土文化,调节纠纷民间维权的骨干。如南溪南村的退休教师程华达,会讲述40多个民间历史故事,先后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旅游开发、大桥建设等公益事业方面的建议信息一百多条,成为村落历史文化的“活字典”、村庄发展建设的见证人,他先后在家接待了一百多人次的外地高校科研机构的师生及旅游者,最多的在他家吃住了7天,他也讲了7天。

屯溪区政协还计划以基层文史联络员队伍为依托,根据不同的选题和内容,对有价值的文史线索进行深入挖掘,结合地方志的史料,整理编写以村庄为特色的文史稿件,填补政协文史上的空白点。 张小标

新闻推荐

请留住我们的“城市记忆”

本报记者 周晓东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能抛开城市化的历史来谈城市现代化。每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和文化遗产都是得天独厚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我们要强调珍惜历史、珍惜文化,这样有助于减少城市...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