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天香一叶透皖南

宣城日报 2014-07-29 00:26 大字

2009年3月18日,国家局组织行业专家,针对皖南烟叶风格进行了专门评定——10个待评样本,取自烟区不同地块,对照样为津巴布韦烟叶;评定结果显示,皖南烟叶整体风格为浓香型,与津巴布韦烟叶相比,有8个样品类似其“焦甜香”风格。

那一天,对于安徽皖南烟叶有限责任公司而言,值得纪念。

“焦甜香”,是仅仅局限于华阳河那50亩老河床(最初为皖南赢得“焦甜香”名声的烟叶,即出于此),还是皖南烟区所出原料的整体风格。

曾经的争论,就在那一天,尘埃落地。

又一轮不懈努力后,到现在,“焦甜香”成为皖南烟叶的“代名词”。在中国烟草原料风格的序列里,“焦甜香”这一席之位,早已不可或缺……

生态:

一个不断深化和沉淀的命题

生态决定特色。打造优质特色烟,如何围绕生态做文章,皖南烟叶人一直将其视为首要命题。

随着时间流转,这个命题在皖南烟叶也不断经历着深化和沉淀。

总体而言,皖南烟区的生态命题,大致走过几个阶段。其一,“焦甜香”机理研究,明确其生态基础,也就是,什么样的环境能够生出“焦甜香”;其二,根据“生态基础”,做好宜烟区的生态普查,也就是,哪些地方具备生产“焦甜香”的环境;其三,由普查结果,从特色和优质两个角度做好烟区规划,也就是,要在哪些地方种“焦甜香”。

就好比,绘画要先布局,这几步工作,为皖南烟叶生产勾勒出了整体轮廓。“其后,推进的适度规模化种植、小生态精品特色原料研究、生态养护等,实质上,都是在这一轮廓内的‘添枝增叶\’。”总农艺师季学军说。

围绕生态,皖南烟区规划出了一幅怎样的蓝图?

皖南烟区,主要分布在沿长江南岸的平原与皖南山区北延的低山丘陵交汇地带,地势南高北低,江河纵横;其东北部缓坡缓岗、坡岗相连,其中部丘陵岗地、绵延起伏,其西部、南部低山丘陵,宜烟区广。

这些地方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日照2177.9小时,日照百分率48%,年均气温15.9℃,年均降水1368mm。且以青弋江、水阳江中上游及华阳河下游河域(以下称“两江一河”)为代表的地域,多沙质土壤,通透性较好、供肥快、肥力短,其根际微生物、矿物质元素等,与津巴布韦生态相似度很高。

这样的生态环境,利于作物碳氮代谢协调--在烟株生长的前中期,烟叶碳氮代谢更旺盛,能增加光合产物和香气前体物;在成熟期,碳氮代谢则适时减弱,可降低烟叶刺激性。这被专家视为“焦甜香”风格的“催产婆”。

以生态研究和普查为据,皖南烟叶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开展《皖南特色优质烟叶种植区划》、《皖南烤烟烟叶品质区划研究》项目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皖南烟区适宜特色烟生长的土壤资源达162万亩,其中最适宜面积有72.6万亩。

在这样的整体轮廓中,皖南烟叶公司延续着对“焦甜香”的雕琢和打磨:

挖掘小生态价值,推进原料“定制化”。与安徽中烟合作,加强区域内小生态研究,锁定符合“黄山”品牌品质定位的小产区,针对具体植烟户,实施单收单存、精准调拨。2014年,这样的小产区共划定1.3万亩,预计可收原料3.4万担。

着眼生态维护,确保土地适用和可持续生产。通过土地整村流转,皖南烟区推广烟稻1:1隔年轮作,实现烟稻一生管理;开展土壤基本情况调查,绘制土壤基础肥力分级图,落实土壤个性化调控;协调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在2013年蚜虫统防中,每亩减少农药用量超过40%,病毒病发病率由4.9%减少到0.8%。

……

皖南烟区破解生态命题,层层深入、持续沉淀,其特色原料开发亦效果初显。2012年和2013年,该烟区分别生产收购“焦甜香”特色烟叶26万担、32万担,在总量中的占比也由70.65%提升至74.42%。

技术:

一套“定制化”的烤烟标准

4月21日,“皖南焦甜香烤烟系列标准”正式发布。

“至少在国内,围绕烟叶某个香韵特征,打造烤烟系列标准,还是首次!”在前期的标准评审会上,行业专家如此评价道。

专家所说的香韵,即是“焦甜香”,皖南烟叶与津巴布韦烟叶的类似风格特征。

按照感官特征,国内烤烟大致分为浓香、清香和中间香3大香型;每一香型,都由不同类型、强度和结构的香韵构成。目前,已知烤烟香韵有15种,“焦甜香”正是浓香型烟叶的典型香韵。

而这样一套标准,之所以出台,则是基于皖南烟叶的“创牌”理想。

“从市场竞争看,皖南烟叶要谋存图强,品牌化势在必行;从发展自信看,皖南烟叶有足够的历史和现实积淀,品牌化势在必得。”安徽省局问武局长说。

在现实层面,皖南烟叶公司趟开创牌之路,至少要确保两个要素,一是优质特色,二是具备规模。问题在于,这两个要素之间,尚有不可避免的矛盾。一方面,农产品优质特色,最宜小范围控制,不便成规模;另一方面,不具规模、便不成品牌,具备规模、又难保均质。

目前,皖南烟区户均规模已达85亩。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焦甜香”特色“说得清、道得明、可复制”,已成为皖南烟叶创牌之路上一块绕不开的界碑——由此,一套完整系统的烟叶生产管理标准,也就呼之欲出。

具体而言,这样一套标准要破解这么几个命题:

“是什么”——“焦甜香”的技术解码;“怎么来”——“焦甜香”的形成机理;“怎么出”——“焦甜香”烟叶的种植管理;“怎么样”——“焦甜香”的质量评价。

之前,皖南烟区并非没有生产技术标准,但相比之下,这一次显然更系统,也更“聚焦”。对皖南烟叶而言,这套标准,是一次淬火,是对其十年探索的一场锤炼。

从烟草种植淡出历史,到“北烟南移”,皖南成为安徽烟草种植主产区,再到“焦甜香”成为皖南烟叶的标志性风格——其间,皖南烟叶不断探索、检验、提升,如“动态管理”、“8点精准密集烘烤工艺”、“质量追溯系统应用”等技术管理手段,都打着鲜明的皖南烙印。

总体而言,新标准的突破和作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质量要求,从外观、感官、常规化学成分等6个方面,规定了“焦甜香”质量要求,回答了“焦甜香烤烟是什么”;生态环境要求,从地形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环境安全等方面,规定了种植环境和区域要求,回答了“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生产焦甜香烤烟”;生产技术,从生态维护和关键技术方面,规定了技术规程,回答了“用什么技术生产焦甜香烤烟”;管理规范,规定了生产组织管理,回答了“用什么管理制度和措施保障焦甜香烟叶生产可持续”。

“这四大方面,共细化为10大标准。”季学军说,其定制性,概而言之,体现于“抓特点,成亮点,建品牌”——

技术标准,立足于皖南与津巴布韦纬度相同、生态相仿、烟叶品质相近的实际,此谓“抓亮点”;要成就皖南烟叶浓郁而鲜明的“焦甜香”风格,此谓“成亮点”;是要做精做强皖南烟叶,将其塑造为一张行业名片,此谓“建品牌”。

合作:

一条通往深度融合的道路

“原料要创牌,就得和中国最好的卷烟品牌‘玩\’,就得有这样的决心——拼了命也要跟上它们的步伐、满足它们的需求。”王道支告诉记者,“焦甜香”特色要充分开掘、持续发展,就必须与卷烟工业企业“无缝对接”。

2012年,“黄山”焦甜香皖南科技示范园、沪皖现代烟草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相继建成。这成为皖南烟叶公司与卷烟工业企业走向深度合作的一个标志。

“从农业到工业,从烟叶到卷烟,主体不一。”王道支认为,因为这种不一致性,产业链每过一个环节,就增加一分成本,“我们建设科技示范园,就是要提高工商农研的‘一体化\’程度,以其为纽带,联结各方力量!”

从实际功能看,科技示范园就是基地单元的“升级版”。

以沪皖现代烟草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为例,该示范园占地3400亩,在常规烟叶生产之外,它还是管理改革与技术创新的试验田。“我们在全国50多个优质产区建有基地单元。”上海烟草集团采购中心基地科员工蔡宪杰说,“选择皖南建示范园,一是因为双方合作不断加大,原料采购量从2千担增至5万担,又增至10万担;二是因为皖南烟区规模程度高、科研基础好。”

蔡宪杰说,“中华”卷烟配方坚持“多地区、小比例”,这让他们更加关注原料稳定性及其与品牌的吻合度。因此,沪皖现代烟草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核心使命就在于,通过管理和技术两方面探索,打通工业需求到农业生产的关节点,形成可复制的经验,继而推广至其他烟区。

为此,沪皖现代烟草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着眼工业导向,提出了一批急需研究和深化的“项目群”;研究方向涉及从品种筛选、特色烘烤到生态烟草、数字烟草等诸多方面。

建园以来,上海烟草与皖南烟叶,已转化推广“小苗带土深栽”3项关键技术和烟稻轮作一生管理、全程质量追溯两项管理成果。与此相关,2013年,上海烟草基地单元对“中华”品牌的原料贡献率,比上年提高7.25%。

不同于这样强烈的试验色彩,“黄山”焦甜香皖南科技示范园更加关注原料研究与应用。

为充分挖掘皖南烟叶使用潜力,该科技示范园陆续开展了品种筛选、生态维护、种植模式等7个项目;基于皖南小生态,持续推进“精品特色烟叶开发工程”,进一步明确了“焦甜香”原料在“黄山”卷烟品牌中的使用和品质定位。

目前,在“黄山”天都和红方印中,“焦甜香”原料的使用比例均高于10%;2014年,安徽中烟在皖南种植精品特色烟面积达1.3万亩--“焦甜香”特色烟叶,已深深契入黄山“焦甜香”品类的构建。

工业需求向农业生产有效转化,在皖南烟叶看来,就是勇于做好新技术的“磨刀石”、新管理的“播种机”、新思路的“领跑者”,如此,农业与工业,才能由深度合作走向深度融合,成为彼此的“肉中肉、骨中骨”。

新闻推荐

黄山市“减负输血”经济向好

据安徽日报1月11日报道 记者从黄山市经委了解到,去年该市工业经济企稳回升、总体向好,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5家,实现增加值73.6亿元,同比增长2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天香一叶透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