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深夜12点的选题会逼出最精彩“本报讯”

安徽商报 2014-03-13 10:25 大字

记者工作总是充满不确定性,今天晚上也许在报社为政策分类解读,明天一睁眼就要赶赴突发现场。分秒必争的节奏是为新闻时效负责,坚守阵地则是对新闻事实的渴望。

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您可以听到委员们在赴京途中探讨对“矿泉水实名制”的生动讨论,看到环保厅长对治理雾霾的权威声音,畅想在黄山、九华山享受免税购物的“国际范儿”……在每一篇看似简单的稿件背后,都有“头脑风暴”与执着坚守。

会前做足“情报”工作

两会期间,跑政协会议的记者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北京国际饭店——体育组、文艺组驻地。这里星光熠熠。当然,我们并不是为了“追星”,而是为了看看这些明星委员是如何履行职能,如何扛起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两会汇集了很多名人,如果因为不认识和不了解而错失采访机会,那是非常可惜的。去北京前,本报两会报道组就搜集了热点委员和代表的名单,搜索他们的往年言论、近期动态以及和安徽省的关系,并且配上照片。这份资料人手一份,可以说我们对每个重点人物都很熟悉。

现场,很多记者都通用一个问题“请问您今年的提案是什么?”基本没有人会立刻回答。一些针对性的问题才能引起代表委员的兴趣,让他们打开话匣子。

看到莫言,我们敢主动和他聊作品;得知上海作家王安忆也在,我们特意去看她写安徽的《蚌埠》;看到刘翔和姚明,我们和他聊前一天晚上举行的体育赛事;看到李书福,我们和他说新能源汽车……能和政协委员们对话的时间很短,正因为这样充足的准备,我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他们愿意说话,并且提出该问的问题,高效完成采访。

把记者自己逼成“全能”

“两会”采访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的新闻战场,记者把它看成一场“新闻巷战”。

在新闻资源既海量又固定的情况下,如何在第一时间接触到采访对象,如何能在狭窄的新闻阵地中占据有利位置,是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委员、代表前往北京的途中,“两会”的新闻访战就已经开始,在车厢里拍照片、谈热点、聊议案,甚至委员、代表们的闲谈也要竖起耳朵倾听。

在代表委员驻地,守在大厅等待采访对象下来吃饭时约时间专访,甚至在楼道里共同等待群访,让很多酒店服务员都忍不住投来“关爱”的眼神。

两会采访,记者把自己逼成了全能,左肩挂着相机,右肩背着电脑,左手笔记本,右手执笔,口袋里还要装着录音设备,一天的采访后,回到驻地还要从纷杂的文字和录音材料中归纳出对读者有用的信息点。

夜晚12点的选题会

“各位收工了没?五分钟后开选题会。 ”

“收到! ”

“OK! ”

……

每天写完稿子,看一看表大都已近午夜。这时7个人还要凑在一起,简单地谈笑轻松一阵后,为明天的采访提纲做预案和分工。

在不到20平米的小房间内,大家群策群力,才有了每天的精彩内容。虽然一个多星期的“两会”采访十分疲劳,但分秒充满挑战的工作依然让大家能够在返程的火车上不断回味。如果读者能够记住哪怕其中的某一篇稿件,都是对我们这个集体的莫大鼓励。

新闻推荐

项丽敏省文学院签约作家现居黄山住在湖边的十多年里每

项丽敏,省文学院签约作家,现居黄山住在湖边的十多年里,每到周末的中午,那个卖水果的女人就会出现在我宿舍的楼下。没见我下楼,她便将扁担横在地上,等我。等我买好水果,她就从地上拿起扁担,挑起她...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