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气韵生动 趣味无穷 ——郑伊农书法艺术赏析 □何泽厚

滁州日报 2011-04-26 13:40 大字

[摘要] 气韵生动 趣味无穷 郑伊农书法艺术赏析 □何泽厚

趣味无穷——郑伊农书法艺术赏析□何泽厚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什么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最近有两位年轻书法爱好者和我在茶座里探讨这个课题。我和他们说起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的一句话:“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我理解王僧虔前辈所谓“形”、即点画线条及结体,“神”即书法的神采意境。我认为这句话是对中国书法艺术内涵的深刻提炼和高度概括!说实话,在书法界无论古代还是当今,书艺真正能达到神形兼具者实在不多,然而最近当我认真欣赏郑伊农先生的书法作品时,我有了一种心灵震撼的感触。

郑伊农少年时便显露艺术才华,1950年,年仅17岁的他便以优异成绩考入苏州美专,受到了颜文梁、刘海粟两位先生的熏陶;1960考入北京中国画院“山水画研究班”,得到著名画家吴镜汀、关松房两位先生亲授,系统学习了宋元明清诸家山水画法。1979年他又应文化部邀请赴京,与朱屺瞻、吴作人、李可染等艺术大师共同创作,历时4个月为人民大会堂等重要场馆创作了百幅作品,受到叶剑英副主席的亲切接见!叶帅还欣然题下“画家渔叟喜相逢……”的诗句,多年来被业界传为美谈!

作为风格成熟的国画家,郑伊农的艺术之路无疑已经走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前沿、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然而,恰恰是其国画艺术的闪亮光环掩盖了他杰出的书法艺术成就,最近我在欣赏他的几幅书法作品时,更加坚定了这种看法。

郑老家学深厚,6岁习字,10岁读《史记》,大字从颜真卿入手,小楷学赵孟頫启蒙;中青年时期,在众多名师的教导下,他深谙书画同源的道理,认真临习了《郑文公碑》、《石门颂》及《爨龙颜碑》、《爨宝子碑》等五六种名家碑帖;36岁后,他对黄庭坚、王铎、傅山等深加研究、心摹手追,同时大量读帖,对李北海、苏东坡的颜字也加以研习;郑老近十年来喜习隶书,对《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汉碑所下功夫颇深。

观郑老书法,扑面而来的便是灵动的气韵!我以为这是超越了章法之美的更高层面的神采美。神采贵气,气从何而来?虚实相生也。“实”是指有形的,包括用笔、结构、墨法等内容;虚者,无形也,气象也。郑老的书法作品字字相生、行行相生,与其山水佳作一样充溢、弥漫着生动的气韵,风格质朴,凝重而灵动。读郑老的书法作品,趣味无穷,我们会产生一种很大空间的审美想象。你会感叹,此乃大家之作,绝非常人能及。事实上,能达到这种境界的,每一时代也不过数人而已。

郑老的书法不仅神采美,其每一笔划都见功力,几乎每个字都经得起专业书法家和美术批评家的反复推敲。如《初春小雨》中的“小、雨、润、满”等字的“点”画,都各不相同,因势而出,顾盼灵动;而“草、色”等字中的短横、短竖也被处理为“点”,这种点睛之笔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草色两字仿佛真有了眉目、活了起来。藏巧于拙,看似不经意处却匠心独运,这也是郑老书法的特点之一。

郑老书法的结体得益于其高超的绘画艺术,他擅于稳中求险、险中求美,平中求曲、曲径通幽。如《初春小雨》中的“润”字,左边的“三点水”令人拍案叫绝,上面两个“点”与底边的 “点提”顾盼呼应,形成一体,兼与上面的“小雨”两个字呼应衔接,最妙的是右边的“闰”,呈敞开之形,仿佛春雨淋漓而下,把里面的“王”字晕成一团……

带着这种妙趣赏析,笔者不知不觉地已被眼前这淅淅沥沥的春雨撩动了心扉——痒痒的,酥酥的,引起了我无尽的遐想:田野,若有若无的柳芽,蒙蒙小雨,似酥酪般细密而滋润,若隐若现的草色透露出生机,万物在复苏……欣赏中所产生的这种奇妙的享受,笔者甚至无法表述得清晰明白,只有靠读者自己去感悟了。

古人说“功夫在字外”,书法神采来自作者的素质修养、个性特长和思想情感,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值得强调的是书法作品的神采之美,是书家学识修养的自然流露,并不是刻意创造的。某种程度上说,臻于书艺高峰的书法家们,大家最后较量的就是字外之功夫。

郑老潜心艺术,淡泊名利;他卓尔不群,处事高格,为人低调。其高尚的品格,读其画册亦可见一斑,目前装订豪华的名家画册比比皆是,但是郑老的画册简单而且略微寒伧,其中甚至还有未装裱的作品。他一生以自然为师,攀五岳,登黄山,走川藏,舟行五湖四海。

埋着的金子也发光。我以为,郑老的书法艺术尽管缺少宣传,但是必然还会加冕于耀眼的光环,也必将引起业界瞩目。

名列当代书坛大家,载入中国书法史册——郑伊农当之无愧。

书法郑伊农/作

新闻推荐

快张凯八月八烟斗巷古玩市场龙腾狮舞鞭炮如雷著名陶器

畅快 □张 凯

黄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黄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