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环保是社会文明进步之举

黄山日报 2010-12-06 17:38 大字

□程 郁

环境保护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人民的呼声,时代的要求,历史的责任,无数双眼睛期待着环境保护工作能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使我们的美好家园更加靓丽。

环顾城乡大地,环境恶劣的状况仍然没有大的改观。汶川的大地震让人心有余悸,舟曲的泥石流让人心惊胆颤,巴基斯坦整个国家被洪水淹没了四分之一,太平洋有些小岛国因海水上涨被迫整体搬迁……气候变暖,风灾频繁,土地沙化,十河九干,十水九污,淡水奇缺,就是淡水资源丰富的黄山区也曾有过限时供水的现象。酿成这些天灾人祸的缘故何在?最主要是自然生态受到严重破坏,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地球在呻吟,人类在叹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已难以承受污染之重。未来15年,我国人口又进入新的增长高峰期,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与能源消耗将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当然越来越大,人与自然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毋庸讳言,如果再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以继续,非但经济建设成果大打折扣,而且将增加不稳定因素,激化社会矛盾,直接威胁到现代人的生存;发展将难以持续,社会将很难和谐,所剩无多的绿水青山将继续萎缩,我们将无颜面对子孙后代。

倘若从深层次思考:重经济、轻环保,依然是环境保护的最大阻力。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科学发展是真理。有些地方在经济建设上还抱着“先污染而后治理”的错误观念,不顾当地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以及环保政策,急功近利,无视环保,先上车后买票,先开发后治理;个别地方甚至提出“宁要呛死、不要饿死”的荒谬理论,把“以人为本”甩在一边,将“和谐社会”置于脑后。淮河、海河、滇池、巢湖等大江大河的治污教训表明,先污染、后治理的步履何其艰难;有些地方污染环境的事故昭示,污染的危害何其巨大,治污的代价何其高昂!如果再不切实纠正“重经济、轻环保”的观念,“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老路就会持续走下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就会继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环境的瓶颈只能会越缩越紧。

环境保护工作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上至国家最高领导层,下至乡村平民百姓,都要撞响环保的警钟,肩负起环保的职责。黄山区不仅仅是一个方圆1775平方公里的区域环保问题,世界顶级的风景区黄山,发展潜力巨大的太平湖,全部坐落其境内,环境保护无小事,保护环境最大事。毫不夸张地讲,区环保主管部门在“十一五”期间做了几件像模像样的事情。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主要污染物减排为主线,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审批关,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使各项环保工作均取得了重大进展。盘点工作讲具体:污染治理成效连连。严格落实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对减排指标进行分解,层层签订责任书,实施主要污染物污染减排“一票否决”考核制度,减排目标顺利完成。生态保护硕果累累。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创建全国生态乡镇4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村11个;省市级绿色学校9所;省级绿色社区1个。环境监察执法捷报频频。连年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饮用水源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污染得到清理整顿,开展“两区一园”及畜禽养殖专项监察,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监管,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保审查否决权制度,对重大项目和敏感地区项目实行公众参与制度,否决污染严重或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20余个。环境保护的利剑发挥了空前无比的威力。

山清水秀,天然氧吧,成为黄山区的最大特色;园林式的城市,花园式的乡村,成为黄山区的鲜明个性。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专家学者的高度称赞,外地游客的广泛褒奖;市里评先进,省里受表彰,甚至全国有影响,黄山区环保工作过硬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成绩只能说明过去,环境保护稍不留神就会前功尽弃。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黄山区大发展大开发大建设令人鼓舞,但也势必加大资源与环境的压力,环保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难题。局部流域水污染呈加重趋势,城区饮用水水源存在安全隐患,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日趋严重,农业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治理,非工业性污染有所上升,“三产”污染、小加工扰民现象成为环保新热点,噪声污染有所抬头。还有主管部门联动执法还比较薄弱,工作合力还不够强劲。

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困难就成纸老虎。环境保护如何与时俱进?概而言之:就是以科学发展为统领。生动形象地表述,就是攥紧五个手指头,形成环境保护的重拳。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绿色GDP的指挥棒作用,将环保考核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硬指标,念好责任追究的“紧箍咒”,对环境保护不作为或乱作为的现象依法惩处。

新闻推荐

吴治平眼看着有驾照的人越来越多一不小心我家也出了个

吴治平眼看着有驾照的人越来越多,一不小心,我家也出了个“女司机”,可她车技有点“臭”,“玷污”了整个司机队伍的形象,还苦了他们单位上那几辆公车。一天,我正在家里午睡,电话铃响了,传来...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