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城的文雅称呼

市场星报 2020-12-05 00:56 大字

前几天看中学同学建的微信群,几个老同学在聊上学时候的往事,有人说:“我们约个时间去看看康先吧?”这个提议得到很多同学的响应:“对,去看看康先!”

“康先”,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虽然,“康”是姓,“先”却不是名字,而是一种称呼,这种称呼只有这个群里的同学才喊得出,这种称呼只有在那座名为寿县的古城里才叫得响,这种称呼里包含的温度只有懂得这个称呼词义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称呼里蕴含的情感曾经荡漾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民宅学堂。

“康先”“王先”“李先”“张先”……在我们这群50多岁的同学记忆里,这些被称为“先”的人,是我们30多年前的老师,是令我们曾经又爱又怕的老师——因为爱,我们背地里喜欢喊他们“康先”“王先”“李先”“张先”,亲切又亲近;因为怕,我们当面要喊他们“康老师”“王老师”“李老师”“张老师”,规矩礼貌。于是乎,“老师”与“先”这两个称呼,就像今天的尊称和昵称一样,是那个年代的老师在不同场合的称谓。

称老师为“先”,似乎只在安徽寿县古城。寿县城里人平时念“先”字,都是第三声,独独称呼老师的时候,读成第一声,与普通话的声调一致。把普通话中的“先生”一词省掉了“生”,留下了“先”,在今天看来是一种多么洋气而时尚的称呼啊,但在寿县这座古城,却是延续下来的一种传统,一种文明的风尚和风气。

在中华大地上,对老师称呼“先生”,古已有之。《礼记·玉藻》:“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 孔颖达疏:“先生,师也。”

“先生”是老师的称谓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鲁迅在《书信集·致萧军萧红》中曾写道:“我的确当过多年先生和教授,但我并没有忘记我是学生出身。”教书先生,是那个时代对老师的一种尊称。

历史上4次为都、10次为郡的安徽寿县,不仅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名,还有历史文化名城之实,称老师为“先生”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例子。

这种省略起于何时已经不可考了,但对老师不称“先生”似乎是新社会的一个特色。当“先生”一词不再是对老师的冠冕堂皇的称呼之后,那些生长在旧社会的人私下里是改不掉“先生”这个称呼的,于是,在一些老师之间,“李先生”“王先生”的称呼渐渐变为“李先”“王先”,随口的,亲近的。

我的婆婆出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当了30多年的小学老师,她的学生当面都喊她陈老师,但学生家长大都喊她“陈先”或“老陈先”。她的一位女同学兼同事姓邵,她俩交谈时互称“陈先”“邵先”。邵老师于我是长辈,但我婆婆并不让我喊邵老师为“邵阿姨”,而是让我称之为“邵先姑”。今天想来婆婆真是太有才了,一个称呼,让我喊出何等丰富的文化!

公婆一家和被称为书法大家的司徒越关系很好,因为司徒越年纪大一些,公公婆婆称司徒越为“老孙先”,司徒越姓孙名方鲲字剑鸣,早年也是一位老师。他夫人也是一位小学老师,婆婆称之为“老刘先”。那些年公婆家的春联都是“老孙先”写的,从院门到厅门到房门,都被“老孙先”的字贴满了。

“孙先”“刘先”“陈先”“邵先”这样的称呼,在寿县既是指老师又不局限于老师,对有文化的人,也是以“先”来称呼对方的。比如,文章、金石、书法、绘画、琴棋方面有名望的人,都被称为“某先”。 甚至,对年长的、值得尊敬的人也称为“先”。

“先生”字面的意思是指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人。另有先接触陌生的事物的意思,引申为先接触陌生事物的人。称人为“先生”就是有学习讨教之意。

在寿县,“先生”一词的字面意思仍然传承着,比如家里有兄弟四人,老四称呼老大是“大先”、老二是“二先”、老三是“三先”;外人在与这家的兄弟对话时,也常常说:“你家大先”“你家二先”“你家三先”。“大先”“二先”“三先”是“大先生”“二先生”“三先生”的简称或昵称——多文雅的称呼,古城里的人就是这样互相称呼着,透露出文化和温馨。

现在,以“先”为敬词和尊称在古城似乎越来越少了,称呼渐渐规范和统一起来。我问过我那90后的侄女,她在古城里上了中小学,可从来没有对老师以“先”来称谓,也不知道有这个称谓。我女儿是在淮南上的中小学,淮南人对那样的称谓是陌生的,我记得女儿在上高中的时候,说对他们的班主任,同学们有个昵称,叫“老大”!呵呵,真的不能比较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寿县古城当过几年中学老师,和上文提到的“康先”在一个学校,那个时候,有些学生私下里还是喊老师为“先”的。今天的我很忐忑:当时,我的学生背地里有没有喊过我“金先”?因为,那个时候我只是二十来岁的姑娘,比我的学生大不了几岁。如果学生私下里曾喊过我“金先”,今天的我会觉得无比受用。只是不知道当年有没有学生喊过。

新闻推荐

淮南3个村获评全省优秀村规民约

本报讯(记者孙鸿)近日,安徽省民政厅、省委组织部、省委政法委、省文明办、省司法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妇联七部门联合印发《...

寿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寿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