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专家研发团队,每年推出两三款新品他让“臭豆腐”香飘万里
■ 白云磊 周亚非
在豆腐发源地寿县,豆制品加工生产多以家庭作坊为主,顾永忠也在多个场合调侃自己是卖“臭豆腐”的;不同的是,在这个投入大、利润薄的传统行业,他把一个小作坊式的企业发展成了当地一家产值近5000万的支柱产业,生产的豆腐乳等产品畅销省内外。 5月15日,记者来到寿县安徽八公山豆制品有限公司,实地采访顾永忠的“豆腐经”。首批生产豆腐乳全被退回填埋
安徽八公山豆制品有限公司位于寿县城北八公山麓,东临豆腐创始人西汉淮南王刘安陵墓,西靠中国豆腐村。在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厂区内,除了生产加工车间,还设有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八公山豆腐文化馆。10多年前,顾永忠从政府手中租下了这块曾被用作油库的土地,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
顾永忠告诉记者,豆制品行业十分难做,而他的进入也十分的盲目。
2003年初该公司成立,到了当年7月份第一批豆腐乳下线,生产过程如此顺利,顾永忠自然十分高兴。打着八公山的牌子,第一批产品被送到了合肥长江批发市场,受到了众多商家的青睐。
然而,高兴是短暂的,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运送合肥的产品被全部退了回来。“豆腐乳全坏了,整车整车地被拉回来,气味十分难闻,最后就用挖土机来填埋。 ”顾永忠毫不避讳地谈到,这是自身的产品质量上出了问题,这一下损失就有数十万。
这次失败让顾永忠没有丧失信心,痛定思痛后,他请来了中国调味品专家委员,留宿半个月进行“手把手”指导。在行业专家的帮助下,顾永忠改进了厂房和生产工艺,品质有了保证,生产重新上马。规模上不去,亏完老本不放弃
作为招商引资企业,当地政府给予顾永忠提供了大力支持,把当初办厂租借的土地卖给了他,同时在税收上给予企业优惠。当地政府的一位领导曾鼓励说:“我们这好不容易有个企业来做豆制品的,我们不能让他垮了,要鼓励他好好干。 ”
但是到了2005年,顾永忠的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平均每年亏损100万。由于没有规模,投入大、产出小、利润低,让企业生产难以为继,他自己多年的积蓄花的干干净净。是放弃还是坚守?放弃意味着前期投资化为乌有,坚守却需要大笔资金跟进。
顾永忠决定咬紧牙关闯一闯,继续坚持干下去。在多种途径借来钱后,他扩大了生产规模,企业逐步扭亏为盈。接下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安徽名牌、著名商标、省级龙头等一堆名号接踵而来。
“干一件事情会有曲折,当思路正确时,需要的就是坚持。”回想那段经历,顾永忠感慨道,豆制品行业是“有钱人没人做,没钱人做不来”,但真正做起来之后,虽然挣不了大钱但也亏不了。
结合旅游做大豆腐产业
从2008年开始,顾永忠采取了“公司+农户”的模式,与当地黄豆种植户签订协议,以高于市场价进行收购,来保证原料的供应和品质;同时成立由高校、教授和同行专家为核心的研发团队,不断提高产品研发力度,每年至少开发两三款新品上市。现在公司主打豆腐乳等五大系列产品,100多个品种,销往安徽省内县城以上城市的超市和商场以及沪、苏、浙、赣、鲁、豫等省市,目前公司年产值达到了近5000万元。
在顾永忠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位于厂区内的八公山豆腐文化馆。馆内不仅摆放着公司生产的各类豆制品,还展示了豆腐文化的历史渊源、人文典故,陈列了石磨等豆腐制作用具、黄豆生产农耕用具……顾永忠打算将该馆升级为中国豆腐文化博物馆。
“让来游玩的人,能在豆腐村推一推磨子,亲手磨磨豆腐。”谈到下一步发展,顾永忠说,他想依托寿县浓厚的豆腐文化,将豆腐产业和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建豆腐文化村。让来游玩的人,既能在公司生产车间参观现代豆制品生产流程,又能到中国豆腐村和中国豆腐文化博物院感受豆腐文化、老工艺,实现产业、旅游的双向驱动。
新闻推荐
寿县 近日,为牢
寿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