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水通渠畅 旱涝不愁

安徽日报 2014-10-21 18:44 大字

■ 本报记者 王恺

正值秋收大忙季节,10月15日,记者在国内最大灌区淠史杭灌区采访时看到,渠道两侧,一望无际的水稻遍地金黄,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到处飞扬着人们丰收的喜悦。通过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淠史杭灌区节水增粮,成为旱涝保收的“米袋子”。

“以前这里沟壑纵横,高低不平,田间渠系不配套,水送不到田里,一年只能种一季稻。 ”在六安市裕安区苏埠镇陵波村收割现场,种粮大户刘光健指着他流转承包的2000亩土地,感慨地告诉记者:“如今,灌区放水后,几分钟就能流到田里。 ”

“现在,咱们村的渠道四通八达,旱涝保收。 ”说起水利兴修的好处,苏埠镇村民个个喜上眉梢。他们告诉记者:这几年水稻年年丰收,就连遭受严重干旱的年份也不例外。淠史杭灌区灌溉调度处主任工程师万义周介绍,2011年9月,灌区管理局投资820万元建设张寿支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把跑冒滴漏严重的土渠改造成混凝土渠道,亩均用水量也从430立方米下降到400立方米,渠道输水能力更高,灌溉更有保证。

寿县安丰镇青城村所在的淠史杭灌区实施大型灌溉项目续建配套后,大大小小的田间沟渠让该村6500亩农田与百里之外的横排头水利枢纽实现 “无缝连接”,平均每年能引来2000万立方米的灌溉用水。在修葺一新的U型灌溉渠旁,村支部副书记周尊虎说:“需要用水时,把田头的小闸门一拉,水就自动流进农田,很方便。”他介绍,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都得到极大改善,现在不但能种两季稻子,机械化耕作还使种田收益更高,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副局长王同如介绍,近些年,灌区先后投入17.6亿元资金,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222个,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537万亩;今年灌区实灌面积1060万亩,居全国大型灌区首位。

新闻推荐

银监局出台指导意见16条措施支持皖北发展

本报讯(记者 冯珉)近日,安徽银监局出台《关于银行业支持皖北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符合政策精神、具有地方特色、补短板促完善”三项原则,明确6大项16条措施,督促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结...

寿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寿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