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化解纠纷,“调”出一片和谐天

安徽日报 2013-09-15 00:14 大字

■ 本报记者 李晓群

8月6日凌晨,清脆的电话铃声吵醒了沉睡中的寿县陶店司法所所长刘汉明。原来,连日来的高温引发用水紧张,辖区马店村村民因争水发生了纠纷。正值水稻打包孕穗的关键时期,双方争执不下,两群人拿着铁锹正在水渠边对峙。刘所长赶到现场后,积极与双方协商,最终达成了将水渠临时改建的协议。一场即将爆发的群殴化解了。

省司法厅基层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像这样的矛盾纠纷,在安徽省各地每天都在不断发生。尽管看起来不是什么大事情,但是一旦处理不及时、不妥当,却容易导致事态升级,酿成不良后果,甚至诱发严重群体性事件,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

如何改变以往存在的化解矛盾方式方法单一、效果不佳的现象,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新课题。为此,安徽省各地积极探索构建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着力夯实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成立相应的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就是一项积极探索。

马鞍山市市民施小弟骑两轮摩托车与一重型货车相撞,致左上肢肘关节缺失,鉴定为五级伤残。在此后的8个月里,双方因赔偿金额问题僵持不下。经过该市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最终达成50余万元的赔偿协议。近年来,交通事故、劳动争议、医患、物业管理等行业领域矛盾纠纷比较突出,相应的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提高了调解成功率,而且节约了群众的诉讼成本。

为促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依法规范开展,今年初,安徽省率先在全国出台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规范。规范从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工作保障、工作指导等方面对全省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推动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建设和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各地在实践中也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调解模式和方法。在铜陵市铜官山区就有这样一批调解工作室,它们有的以个人命名,有的和行业结合,极具个性化,被当地群众称为“调解超市”。 “调解超市”实行两条线设置模式,即社区一条线和行业一条线。社区这条线的调解员是社区工作人员,他们都有着多年的群众工作基础和经验,居民对他们比较熟悉和信任;行业这条线的调解员则是专业人士,负责调解专业性较强的矛盾纠纷。

淮北市采用“市调委会+调解室”的形式成立道路交通、医疗纠纷等9个人民调解委员会;蚌埠市专门成立医疗纠纷和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各地灵活多样的调解形式,日益形成特色,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富有成效,受到群众欢迎。

作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2万多个,拥有人民调解员12万多人。据悉,今年以来,截至5月底,全省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矛盾纠纷25.2万件,调解成功24.7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8%。

从今年6月到11月底,安徽省又专门部署实施“人民调解防护网”工程,以规范化的组织建设织密“防护网”,以常态化的排查化解收紧“防护网”,以一体化的职能资源编大“防护网”,以社会化的保障机制扎牢“防护网”,建立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妥善处理社会热点难点纠纷。

新闻推荐

备足水源灌良田

本报记者 王恺本报通讯员 叶超夏灌前夕,5月10日,记者来到寿县瓦西灌区,沿途看到,麦黄时节的田野上,成群结队的农民正在清理渠道内的垃圾和淤泥杂草,忙着引水蓄水。“今年修好了水库,蓄足了宝贵...

寿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