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汉玩泥巴玩出文艺范
初冬的午后,记者来到淮南市大通区九龙岗镇,在六旬老人周理的泥塑工作室,看到他正在对着一张照片制作人物泥塑。记者与周理聊天中得知,几年前,他带孙女玩捏泥,孙女玩了几回没了兴趣,他却玩上了瘾。后来,周理又琢磨着玩泥塑,几年下来技艺大增,很快在当地小有名气,还有人慕名找他学习泥塑技艺。
孙女“引”他入行
2017年6月20日,4岁的孙女跟着父母来爷爷周理家玩。因为爷爷家没有玩具,父母特意买了一块彩泥带上。
“我陪孙女在玩的时候,给她捏了一个小鸭子,不太像,可孙女觉得捏得挺好,当个宝一样在手里玩了半天。”周理说,那年他62岁,对泥塑根本不懂,只是凭着感觉给孙女捏泥玩,孙女高兴就好。
小孙女捏泥有了兴趣,第二天又让爸爸将她送到爷爷家捏泥。爷孙俩捏了一些小动物。几天后,孙女捏泥的热情没了,周理却让孙女“引”入行,并且玩出了兴趣。
“彩泥价格太高,我就想到了家附近的舜耕山上有红泥。我们过去都用这种红泥裹在鸡蛋外面腌鸡蛋,红泥干后不容易裂口。”此后,周理开始用红泥做原料,自己琢磨着玩起了泥塑。
周理记得自己第一次用红泥塑了一个动物,虽然雕工很差,可他还是把一些亲戚喊来观看。大家都说雕得好,鼓励他继续雕出更好的作品。“当时我哥说我今后还要多努力,没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不可能把人做像。”周理说,自己都62岁了,如果真需要二、三十年时间,就要把时间给“挤”出来。
每天只睡四小时
周理家里有不少自建房,他过去用自建房开饭店。自从迷上泥塑后,饭店也关门不开了,过去的餐厅改成了他的工作室。“我原本很爱喝酒,经常喝得醉熏熏的,还爱打牌。自从玩上泥塑,把过去的爱好全戒了,专心投入到琢磨泥塑上。”周理说他最初用的工具是自己用竹片制成的,每天用从山上挖来的红泥,塑了不少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动物,雕坏了就砸掉,重新和泥再雕。
周理做的泥塑作品越来越多,创作技法也越来越熟练,如今雕的名人头像摆在格架上,让人一眼就认出是哪位名人。
“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时间有限,为了把人像雕好,我每天只睡4个小时觉。”这几年,周理把睡眠时间挤出来,用来琢磨泥塑。有次雕一个人像,他三天没有出工作室,老伴把饭给他送到工作室。
周理虽然已是六旬老人,但也懂得浪漫。为了感谢老伴支持他玩泥塑,前年,他在老伴生日当天,特意给老伴雕了一个半身像做生日礼物,这让老伴感到很甜蜜。
在当地小有名气
武汉新冠疫情发生后,钟南山院士逆行前往武汉,这让周理十分感动。他特意花了三天时间,为钟南山雕了一个半身像。作品放到网上后,引来很多人点赞。
这两年,周理很喜欢雕名人的头像。由于雕得很像,作品被亲友放到网上,引来不少人关注。他在当地慢慢成了名人,还有人特意找上门和他学习泥塑。而他也乐意免费把自己琢磨出来的泥塑技艺传授给学生。
“现在经常有一些陌生人到我的工作室来参观,有书画家、作家、大学生等,其中还有泥塑老师,对我作品中许多不足之处进行了指点。”周理说,自己没有经过专业学习,连泥塑工具都是自制的,后来才知道有做泥塑的专业工具,便找人帮忙上网购买了专业工具。
“我只上过4年小学,没有什么文化,有人说我作品很‘土’,成不了泥塑大师,建议让我包装一下自己,谎称自己是哪位已故名师的徒弟,或者说是‘泥塑世家’,这样可以把名气打得更响。”周理说,他从没想过要用“谎言”包装自己,做真实的自我是最好,玩泥塑只是晚年的一个爱好。
非常崇拜袁隆平
周理出生在农村,他把自己的雕塑作品称为“农民雕塑”。“我从小经历过吃不饱的年代,那时天一亮就想着吃,吃饭是头等大事。”周理说,他很崇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他的研究让每亩水稻高产。因为袁隆平是自己的偶像,他特意雕了一个袁隆平的半身像存放在工作室里。
今年5月22日,袁隆平先生与世长辞,周理从新闻里得知这个消息,难过了很久。后来,他特意把袁隆平的红泥塑像制成了瓷像,通过这种方式来缅怀袁老。
“袁老的骨灰在湖南长沙安葬后,我很想把袁老的雕像捐给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周理告诉记者,把袁老的雕像放在这个公司里,能让更多的人怀念他。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张安浩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一个人,如果想不犯具有巅覆性的错误,在孔子看来必须做到“三戒”。这三戒就是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
淮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