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淮南牛肉汤的历史,作家金妤认为 淮南牛肉汤 为淮南人民所创

淮河早报 2019-02-25 10:36 大字

本报记者 李钧

淮南牛肉汤起源于何时?多年来众说纷纭,近日记者采访了作家金妤,请她谈一谈自己的见解。金妤说:“探究淮南牛肉汤的历史,我不认同“救驾说”;也不认同于包括刘安、赵匡胤、朱元璋等在内的所有与淮南有关的“名人说”,考证牛肉汤的历史,不能戏说,不能附会,因为要对享誉全国的淮南牛肉汤负责。不认同上述两种说法的理由只有一条就足够:千百年来,牛是国家提倡保护的一种牲畜,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牛,作为中国经济社会的主要生产力而发挥着重要作用。”

金妤认为,淮南牛肉汤最早不是汉族人发明的,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淮南牛肉汤为淮南人民所创。

中国历朝历代都严禁屠牛

作家金妤向记者介绍,在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国,男耕女织是农耕文化的基础和典型表现形式,其中,牛的作用极其重要。田、牛、犁,是一道永恒的风景线,既是人民的一种生活形态,更是辛勤劳作、播撒希望、期盼丰收的象征。

金妤介绍说,正因为牛与人民生活关系这样紧密,自古以来,宰杀牛的行为是受到严格限制的,食用牛肉更是有严格规定:天子祭祀社稷的时候才能用牛、羊、猪,称“太牢”;诸侯祭祀只能用羊和猪,称“少牢”。食用上,《周礼·膳夫》说:“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谓大牢也。是周公制礼,天子日食大牢,则诸侯日食少牢,大夫日食特牲,士日食特豚。” 周朝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月(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月才能食用羊。《国语·楚语下》也有类似的记载:“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等级森严的礼制体现在食物上是如此的等级分明。牛,作为最高等的牲畜,只是供天子帝王食用,平常人是不能享用的。孟子把食肉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而所食的肉,也只能是“鸡豚狗彘”之肉,绝非牛肉。

国家大发展的汉朝,耕牛的地位更高。《淮南子·说山》里有“杀牛,必亡之数”的说辞,因为法律严禁杀牛。《盐铁论·刑德》中有“盗马者死,盗牛者加”讲法,盗牛比盗马要加重治罪。

到唐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则下了一则《断屠诏》,诏书道:“《礼》曰:‘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杀食珍。’……其关内诸州,宜断屠杀,庶六畜滋多,而兆民殷赡。”唐高祖要禁止屠宰的“六畜”指的就是马、牛、羊、猪、狗、鸡。由于马牛的作用和地位高于其他牲畜,之后的《唐律厩库律》还明文规定:“诸故杀官私马牛者,徒一年半。”

禁止屠杀耕牛是唐代一贯国策,唐玄宗刚即位,即下敕文:“杀牛马骡等犯者科罪,不得官当荫赎”。

赵匡胤创立的宋朝,也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严禁屠杀耕牛。如要屠杀,也得向政府报告缘由,由政府统一屠杀。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禁止屠杀耕牛的法律更加严厉切具体:“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

清朝,耕牛仍旧受到国家保护。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四回写道,汤知县招待举人范进,席上有燕窝、鸡、鸭,知县说:“现今奉旨禁宰耕牛,上司行来牌票甚紧,衙门里也都没得吃。”由此可见,清朝严禁屠牛的规定还是很严的,《儒林外史》中讲述,即使是回民,还要请求知县放宽政策,允许他们杀牛食肉。

牛肉是回族人民餐桌上的食物

作家金妤介绍说,在元朝,中国民族的大家庭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成员——回族。虽然伊斯兰教在唐朝就由阿拉伯商人传入中国,但是,直到1235年元太宗时期,回回人被政府正式编入户籍,名曰“回回户”,有了正式的中国国籍,列为元朝八大民族之一。

清朝伊斯兰译著家刘智写了一部有关教义、教典的著作——《天方典礼》,该书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基础,详细阐述了伊斯兰的伦理道德标准和日常行为规范。刘智在《天方典礼》中说“饮食,所以养性情也”,“惟驼、牛、羊独具纯德,补益诚多,可以供食”。伊斯兰教所倡导的食物,都是“佳美的食物”。中国现代杰出的穆斯林学者、《古兰经》的翻译者、北大教授马坚先生,对“佳美的食物”的解释,就是纯洁的、可口的、富于营养的食物,更具体地说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观形象、鲜香的嗅觉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

牛,合乎这个标准,所以,成为伊斯兰教规定可以供食的食物。

作家金妤介绍说,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唐朝开始,以清真寺为标志的伊斯兰教教民居住区里,生活饮食严格遵守着教规。虽然各个朝代政府严禁屠牛,但是对伊斯兰教区还是网开一面,尊重回族人民的生活习惯。

回族人民宰牛食肉也不是纯粹个人行为,而是要履行宰牲定制:将牛牵引到清真寺,按照教规,请阿匐或懂得宰牲规戒的穆斯林来宰。宰前,要洗大净和小净。宰牛时,须用绳子捆绑其两条前腿和一条后腿。并将牛摆成头南、尾北、面西的姿势,宰牲时必须先念诵真主名,然后采用断喉法,使牛少受痛苦,放干净血液之后方可收拾。按照宰牲定制屠宰的牛,才能成为洁净的、佳美的食物,做出的菜肴才能呈现美味。

牛肉汤的发明者是淮南的回族先民

作家金妤认为,既然牛肉是回族人民餐桌上的食物,作为牛肉的一种烹调方法,牛肉汤早就成为一道常见的菜肴在回族人民中代代流传。

淮南牛肉汤起源于淮南的回族人民,是最先迁入淮南的回族先民把他们的传统饮食牛肉汤带入淮南,再加入淮南地区的特色食物——千张、粉丝等,最终融合成一道美味悠长、闻名四方的特色美食。千百年前,一群群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外迁到今天的中国各地,他们择地而居,耕作、经商,一代代繁衍下来,形成了一个个回族聚居地。淮南的回族村落就是这样形成的。

生活在淮南的回族人民,天生有着经商的头脑,他们中的一些人渐渐在家附近的集镇上、道路旁,支起了大锅、架起了案板。遵照教规屠宰的牛,肉质呈现好看的颜色,经过精细的烹饪,牛肉汤香气四溢。豆腐发源地的人民喜食豆腐,于是,切成细丝的千张以及红薯做成的粉丝,成为牛肉的最佳配菜,再加入一些佐料,鲜美无比的民族饮食牛肉汤,吸引了无数食客。由于国家一以贯之的对牛实行保护政策,牛肉做成的菜肴上不了汉家食客的餐桌,所以,第一次品尝这般鲜美的牛肉汤,真是让汉家食客们醉了。乡邻、客商、路人对淮南牛肉汤大快朵颐的同时,纷纷交口称赞。淮南牛肉汤随着众人的口口相传,遐迩闻名起来。

由于牛肉汤是回族人民的饮食,在原材料的定制和配料的选择上,都格外讲究,原材料的纯净和制作过程的精细,是淮南牛肉汤之后成为品牌的基础,而这只有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宰牲规戒才能得到保证。

淮南最早的清真寺是位于谢家集区李郢孜镇的赖山集清真寺,始建于明朝万历47年(公元1619年)。赖山集清真寺的历史表明,至少在明朝,就有回族家庭迁入了今天的淮南市居住。

从明朝至今的300多年,是淮南牛肉汤逐渐形成招牌美食的过程,期间,不断有经营者或专业人士对牛肉汤进行配菜和佐料的创新与添加,使之味道更加鲜美,口味更受食客的欢迎。与其说淮南牛肉汤是某名人创造的,不如说是淮南人民,首先是淮南的回族人民奠定了淮南牛肉汤成为品牌美食的基础。

时代发展到今天,各种风味美食层出不穷,牛肉汤作为淮南的一张美食名片已经在全国打响。

图:作家金妤近照

新闻推荐

四喜圆子 胡仲昌

四喜圆子也称为贡圆,是我们淮河流域具有标志性的菜肴,不仅本地人喜欢吃,外地人来到淮南,也爱尝上几口,我对四喜圆子,可谓情有独...

淮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