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二十四节气”:科技星辰的奇观 张纯林

淮南日报 2017-04-23 06:00 大字

“二十四节气”,是《淮南子》这座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宝库中一颗光耀古今的科技之星,是中国古代“制天命而用之”的科技典范,如今,已成功入选世界非遗名录。

泱泱中华自古是农耕民族。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依附于自然,面对自然万象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威胁,无所适从,只有敬天畏地拜鬼神。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可贵之处,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展现出对生存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使得人们一方面崇敬自然,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大思想家、哲学家荀子在他的《天论》一书中,把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认识、利用自然的这一伟大社会实践,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行论述,提出了“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这一著名的哲学命题。这就是说,与其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何不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与其顺从天而颂扬它,何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与其盼望风调雨顺,坐等天时的恩赐,何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荀子的这种“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的唯物史观,既指明自然规律的不可抗御性,又强调了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对后世思想政治界的影响极大,可以说,是催生“二十四节气”最后形成的理论“春雷”。

翻开浩瀚的中国古代科技史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周代时,天文学家们就已经掌握用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来测定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四个节气。到战国后期《吕氏春秋》记载的“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随着古代天文科技的发展,到了21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才有对“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录。西汉淮南王刘安,博采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些思想理论之长,怀着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在八公山麓招贤纳士,著书立说,编撰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淮南子》。这部《淮南子》对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的历史巨献,就在于它第一次从宇宙观和自然观的角度,科学、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并把它纳入自己思想体系的自然整体论之中。因此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和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二十四节气”之所以从古至今,一直在中国乃至世界天文和农业气象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并被国际天文气象学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就在于它作为《淮南子》这部“绝代奇书”中的一项重大科技成就,首次科学完整地概括了我国古代天文地理,季节交替、时令顺序、农业气象和物候变化。“二十四节气”不仅从古至今影响整个华夏大地,而且,又远播世界全球。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评价得好:“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希腊奇迹\’的传奇人物前面……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制天命而用之”的科技典范,2016年11月30日荣登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瞩目的科技之星!

新闻推荐

上窑镇追古 肖存燕

淮南的东大门,是一片横亘而起的山丘,在山丘的西南坡,安卧着一个风景秀丽的上窑古镇,小镇踞山傍水,藏风聚气,这样的气象格局一向被国人奉为人居福地。206国道穿镇而过,来来往往中,小镇风貌尽收眼底。即便...

淮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