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上窑镇追古 肖存燕

淮南日报 2017-04-23 06:00 大字

淮南的东大门,是一片横亘而起的山丘,在山丘的西南坡,安卧着一个风景秀丽的上窑古镇,小镇踞山傍水,藏风聚气,这样的气象格局一向被国人奉为人居福地。

206国道穿镇而过,来来往往中,小镇风貌尽收眼底。即便是很多次去过上窑,很多人并不了解古镇的历史,不知道上窑古镇几经变迁,更少有人知道上窑镇原来是有过完整城墙的,像很多的古城一样,一圈方方正正的石墙把小镇护佑在怀抱中,抵御着世间的风雨。

上窑古镇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远古时期,就有聪慧的先民在这里聚落生活,狩猎打渔、烧制土陶,古称城址铺;晋代“洛涧之战”以后逐渐形成集市改称秦墟;及至隋唐,随着寿州窑黄釉瓷的享誉海外,秦墟古镇日渐繁华;到了明朝中叶,龙窑金缸的再度兴旺,带动古镇进入全盛时期。许多外地客商慕名来此订购陶缸,秦墟自始更名为上窑,一直延续至今。在明清全盛时期,古镇商贸发达、门类齐全,“洛涧帆船林立,商贸云集,秦墟日进斗金”,描写了上窑当时的盛况。

然而,上窑的兴盛也引来狼祸和匪患,安居乐业就成了小镇居民的最大心愿。1900年(光绪二十五年),在开明乡绅陈宝善和孙元甫的带领下,小镇三千居民全民出动,围墙筑城,在两年的时间里齐心协力筑造了小镇围墙,上窑自此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窑乡小城。

当时的石城北高南低大致呈正方形,墙体宽有半米,高三米,周长有两公里。城墙一圈留五尺宽的巷道,石墙上留有多处枪眼,可同时兼做抵御工事。

石城四面开有四扇大门,四扇城门功能各不相同,西门的防御功能最强,大门上方修成炮楼形状,拱门上方有当地文人凌孝候的手书的“怀远锁钥”四个大字;北门建在小镇高处,厚重大气的木门两端书写“秦墟晋代已成集,窑镇明朝始锡名”对联;和北门对应的南门面对窑河,特点是朴素方正中略显婉约。门头上有“洛带虞屏”四个大字,时常有文人雅士来此书写对联,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屏落虞耕山欲笑,带横洛涧水钟灵”。

最让古镇人津津乐道的是小镇东门,被上窑当地人称为“东门阁子”的文昌阁一直是上窑人心目中神圣的场所。

东门为两层三间结构,下层为拱形过街通衢,阁内窗棂为木质镂空雕花,二层阁楼中间供有粉面长须、身披龙袍的“文昌地君”木雕坐像。

从东门外远望,文昌阁斗拱飞檐,高大巍峨,屋顶上覆盖着黄陶烧制的二龙戏珠,上面套刻“文光射斗”四个竖排的楷书大字。琉璃瓦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如果在夏日雷雨天,雷鸣电闪中,屋脊上生龙活现的双龙好似复活了一般,日久幻化成小镇人心中神圣的图腾。

小城生活设施完整,不仅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还有众多的寺院庙宇慰藉着人们的心灵。在小镇的外面,除了有规模壮观、香火繁盛的洞山寺、三宜楼之外,北门外有崇真宫,东小山有提篮观音庙和关帝庙。在小城内,热闹的上窑街中有跨街观音阁、太阳宫,小街北头有跨街火星阁,上窑街上头有财神阁,下头有福音堂,东门有文藏阁、文昌宫,南门外有财神阁,小南门外有大王阁,小镇四周林林总总分布着十三所寺院,不论是哪一派的信众,都能在这里找到祈福许愿的场所,寻求到心灵的归属。

然而,这座美丽的山城小镇却只存在了短短三十年光阴。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上窑,古镇遭受了毁灭性的劫难,精美的建筑民宅、厚重的城门楼阁、梵音悠长的庙宇全部毁于日军的炮火,一座古朴秀丽的山城小镇转眼变成废墟,这座曾倾注了古镇人心血的山城家园成为上窑老辈人心中永久的伤痛,成为了古镇居民心中永远的回忆。

新闻推荐

新城,新桥 ——引爆寿县崛起新引擎

这里是楚国的最后一座都城所在地,世界上第一块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安徽省第一个中共农村党组织——小甸集特支的诞生地。寿县,这片美丽的沃土,到处闪烁着我们民族厚重的历史和激情的诗意。...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