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徽日报》4月18日6版报道 老交警的“零差评”

淮南日报 2017-04-19 15:00 大字

安徽日报记者 孙玉宝 范孝东 

淮南市潘集区交警大队民警徐希泉,从警28年,处理交通事故案件3000多起,却无一件引起群众信访或举报,他因“零差评”记录而成为同事心中的好榜样,司机心中的好警察。

1988年,徐希泉从学校毕业进入潘集交警大队工作,成为路面中队交警,一干就是28年。

2000年,徐希泉被调入事故处理中心。潘集区地域较大,工矿集中,路况复杂,交通事故频发,事故处理成为大队最为繁重的工作。让事故尽快得到处理,又让当事双方权益得到维护,是徐希泉工作的最高目标。

去年10月,潘集居民李某驾驶电动车被一辆装载机砸伤。事故责任很快得到了认定,但李某的医治却成了难题。因需转院治疗,肇事方已无力支付李某继续治疗的医疗费。为不耽误治疗,徐希泉帮助李某协调转院,并联系法律援助。同时,协调车辆挂户单位及车主到保险公司争取预先支付治疗费用,使李某的治疗费得到及时落实。“医生告诉我,如果不是治疗及时,会留下重残后遗症。”李某说。

一次,潘集居民刘某两个儿子遭遇交通事故,一死一伤。受此打击,刘某情绪十分激动,一直不愿意配合交警工作,伤者治疗难以顺利进行。徐希泉得知后,多次上门与刘某沟通,不厌其烦地解释交通法规,耐心地说明事故处理的程序,同时积极协调为其受伤的儿子治疗,最终取得了刘某的信任。后来,刘某在为儿子做伤情鉴定时,坚持要求由徐希泉协助办理。

徐希泉在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始终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公平公正处理每一个案件,在群众当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经徐希泉处理的交通事故案件累计有3000多起,但没有一起引起群众信访或举报,即使有少数被要求复核的案件中,也没有一起因处理不妥而被变更。

新闻推荐

城中村塑料小作坊污染又扰民

本报记者王伟摄影报道近日,有市民致电本报热线反映:“位于淮南市赵圩村,紧邻淮舜南路新康医院东侧的一个路口处,有几家塑料小作坊常年生产,每天产生的噪音和污水对附近环境带来很大影响。而塑料小作坊...

淮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