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十二年一线窗口诠释司法为民——记淮南潘集区法院立案庭法官汤贯方

安徽法制报 2011-07-06 00:24 大字

[摘要]记淮南潘集区法院立案庭法官汤贯方

“他就是潘集区法院的柱石! ”淮南市潘集区法院院长黄辰提起立案庭法官汤贯方,眼眶不由得泛着泪光,“这根柱子,牢牢钉在法院的一线窗口,不叫苦不叫累,他真正诠释了啥叫司法为民! ”

1986年进入法院,1992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汤贯方对自己20年的党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进入法院之前,汤贯方是一名矿业技术员,也许这份职业更适合他,适合他不善言辞、较为沉默的性格,但是怀着对神圣“天平”的憧憬,他进入潘集区法院,一干就是25年,其中12年都在立案一线,没有一例投诉案件,没有一例举报记录,更没有一件错案。

柱石,这个词用在汤贯方身上,一点不夸张,58岁的他,坚守立案庭12年,从一年几百件案件到一年1000多件,再到现在半年已经1000多件,基本全是汤贯方一人承担下来。但是为了帮院里缓和案多人少的矛盾,虽然案件类型越来越复杂,数量也越来越多,汤贯方没有任何抱怨。“我也习惯了每天这样忙碌的节奏,更何况,看到这些遇到烦心事的父老乡亲,我也愿意和他们交流,给他们说说法律,说说道理。 ”早上6点起床,忙完家务事,8点前到法院,此时,法院门口已经有几个当事人等着立案了。立案接待的任务是很繁重的,平均每天都要接待二三十人,尤其现在法院开展“一站式服务”新机制,汤贯方从立案程序介绍、立案手续办理、立案收费,一人做到了真正的“一站式”。

汤贯方热爱他的工作,“这些年,我没有请过一天公休假、病假,因为实在放不下手头的事情。 ”潘集区拥有40多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占85%以上,汤贯方以自己最朴实的方式和这些农民打交道。“他们也许不懂法,也许不知道怎么打官司,但是我们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我本是农民的孩子,一个平常的法官,当事人的事就是我的事,面对当事人,我从来没有距离感。”很多时候,打完了官司,在路上遇见,当事人还会很热情地打招呼。“一说打官司,他们就说,去找汤法官!”一次,一下子来了60多个案件的集团诉讼,汤贯方和同事从早上6点到晚上7点,只顾埋头填写所有立案资料,“写到最后手都失去知觉! ”

不知累,不知疲惫,汤贯方觉得自己不是“超人”,只是,“我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尤其自己又是党员,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他的牺牲太大了,他的压力太大了,年逾五旬,连续经历丧妻失子,我们都很难想象他是怎么挺过来的!”黄辰院长的话说到了汤贯方的心里。当记者提及此事时,汤贯方许久没有说话,明显的哽咽声让记者感受到这个坚强的汉子内心最脆弱的痛处从没有愈合。一直忙于工作的汤贯方还要常年坚持照顾患病的妻子,唯一的儿子由慢性肾炎转化成尿毒症,都没有告诉忙碌的父亲,因为担心耽误父亲的工作。就在妻子离世的时刻,汤贯方仍然忙碌在立案窗口。 2008年,年仅27岁的儿子因为尿毒症加重住院,汤贯方才得知,但是没几天,儿子便离开了人世。送走儿子的第二天,汤贯方一如既往地出现在立案窗口。

20多年来,汤贯方荣立两次三等功,先后被评选为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先进工作者、安徽省高级法院先进工作者、淮南市先进工作者、安徽省先进工作者,获得过淮南市中级法院“十佳干警”、“办案能手”称号。今年,他还获得淮南市第二届道德模范(爱岗敬业)提名奖。

汤贯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践行一个党员的誓言,也在用行动诠释一个人民法官的职责。这个柱石,就这样,平静而坚定地守在司法便民的一线。 ·本报记者唐欢·

新闻推荐

淮南田家庵区法院诉前调解中心——“和”字终结“急诉访”

淮南讯 2010年3月以来,淮南市田家庵区人民法院主动寻求化解纠纷、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突破口,探索设立“诉前调解中心”,让“急诉访”以“和为贵”终结。先后调解办理各类民商事案件873件,将大量矛...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