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东方芭蕾——花鼓灯 陈 明

淮南日报 2017-07-10 13:02 大字

我的家乡就在淮河边的凤台县新集镇陈巷村。别看只是一个小村庄,它的文化底蕴却十分丰厚,它是安徽陈氏流派花鼓灯的发源地,出了位当代花鼓灯艺术表演大师、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艺名“一条线”的陈敬之老先生。家乡的大人小孩都会跳花鼓灯,人们对花鼓灯歌舞的痴迷可谓是代代相传,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

近年来,陈派花鼓灯频频参加各种国家级大型盛会演出和比赛,多次走出国门,赴法国、泰国、日本等国家演出,把花鼓灯艺术传遍世界,得到了“花鼓灯不仅仅是中国的艺术,它同样属于整个世界”的好评。

花鼓灯是最具特色的汉民族的艺术奇葩,被誉为“东方芭蕾”。据史料证明,花鼓灯最迟源于宋代。花鼓灯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或“拉花”);一般包括舞蹈、灯歌、后场小戏、锣鼓演奏四部分,主体是舞蹈。凤台陈派花鼓灯着重人物情感刻画,动作细腻优美,在清光绪之前就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有了较为丰富的舞蹈和锣鼓。

花鼓灯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从一开始就深深扎根于广大农村。逢年过节农民们在麦场田头用竹杆挑起红灯笼,在铿锵的锣鼓音乐伴奏下歌咏、舞蹈,通过优美的动作和民歌小调抒发丰收之后的欢乐心情,其情景十分迷人。之后,它逐步发展成为淮河两岸人民节庆、春会、庙会、红白喜事等传统风俗活动中的一种仪式,一种人们玩乐的形式和群众性的歌舞活动。灯歌中唱道“玩灯的共有千千万,都是淮河两岸人”,可见当时花鼓灯演出的热闹景象。花鼓灯铿锵的节律和健美的美韵已经融进了淮河人的血液,成为这里民众的生活寄托和精神支柱。

陈敬之是安徽陈氏流派花鼓灯和推剧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表演以情感细腻、身段优美、舞姿活泼、唱腔动听而闻名淮河两岸,饮誉中国舞蹈界。他的艺名“一条线”的来历有段故事。他是跳兰花的(也就是男扮女装),他跳舞时,全身扭得像一根线扯的一样,无处不动,他只要到一个地方演出,那地方必定人山人海。流传着“看一条线跳舞,回头百分之九十九。”他独创的颤、颠、抖“三字经”,舞步上的“风摆柳”,形体上“三掉弯”,扇花上“三指夹”等,都堪称花鼓灯艺术的经典。陈派花鼓灯有四百多种语汇、五十多种基本步伐,讲究男女角色配合,着意感情描绘,动作细腻,扇花变化多样。陈敬之老人数十年来先后到中央舞院、上海舞院、广州舞院、总政歌舞团等单位之邀前去传授花鼓灯技艺,培养了大批学生,桃李满天下。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花鼓灯迎来了勃勃生机。淮南市专门制定了《花鼓灯保护条例》,凤台县组建了花鼓灯艺校、花鼓灯艺术团,新集镇拨出专款把陈巷村作为陈氏流派原始生态村进行建设,建设生态村的目的是保护、发展和传承花鼓灯艺术,光大陈派花鼓灯舞蹈。其内容以花鼓灯民俗馆收藏展示、活态艺术形式雕塑群、传统表演技艺的传习创作和花鼓灯文化教育普及为主。2006年11月,省文化厅正式命名陈巷村为“安徽花鼓灯陈氏流派原始生态村”;2011年6月,省文化厅又命名陈巷村为“非物质文化传习基地”。新集镇也被省命名为“安徽民间艺术之乡”,被中国舞蹈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基地”。

新闻推荐

穿越千年的雨

凤台·刘中驰千年以前,夜雨。杜甫听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心喜。此后,春夜喜雨,便屡屡叩响我们的心扉与想象了。细雨,羞涩,澄澈。一夕轻雷落万丝,密密匝匝,在小巷、在屋檐、在旷野笼一层薄烟。雨生怕...

凤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