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三代接力守护烈士墓

淮南日报 2017-07-06 12:44 大字

(上接二版)

2005年,板张集烈士陵园建成,竖起了烈士纪念碑,还修通了通向陵园的水泥路。2007年,陵园进行扩建,建了一座“凤台县板张集革命历史展览馆”。

2009年,烈士陵园被命名为“淮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天,李学成来到父亲坟前,一边摸着墓碑,一边轻声地说:“爹,您把守墓的重担交给了我。烈士的陵墓都很好,今天还被评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您可以放心了。”2012年,烈士陵园又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的那一天,李学成别提有多高兴了。他告诉记者“自己傻笑了一整天”。

2013年,当地政府在烈士陵园立了一块烈士名录碑,把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来牺牲的烈士名字全部镌刻在碑上。“每一个烈士的名字都是一段革命的历史,都蕴含有英雄的精神。”李学成为了传扬英雄们的事迹,就按着烈士名录去查询史料,向参观者讲解烈士们的事迹。

看护陵园非常辛苦,李学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仅平整陵园里的地,一年下来就相当于平整了数百亩;锄地时天越热越利于树木生长,每年他都要趁着夏季太阳最热的时候干活,每天在陵园里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李学成告诉记者,随着陵园的名气越来越大,一年四季,都不断有人前来缅怀先烈,尤其是清明节、“七一”、烈士纪念日等特殊日子,都有不少单位组织人员前来陵园,进行入党、入团宣誓,开展教育活动,学习英雄精神。“还有许多人是自发来的,有不少是家长带着孩子专程赶来的。看到烈士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我再累都值!”李学成说。

如今,几经扩建,陵园已经发展成一个占地12亩,拥有树木等近5000棵,集路、桥、亭、林、门、碑、雕、馆于一体的现代化陵园。陵园建成对外开放后的10余年来,接待参观展览、凭吊英烈的人数已达10多万人次。

薪火相传,第三代守护英灵

李学成告诉记者,从2004年起,每年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他都学着父亲当年带自己的方式,带领儿子一家人到烈士墓前,像祭拜祖先一样告慰英雄们,这一特殊家训传承至今。

来陵园的人多了,难免会留下垃圾,给管理带来麻烦。为了让陵园整洁,李学成白天清理卫生,晚上有时就睡在陵园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剪枝、修叶、除尘、擦拭……

烈士陵园只有李学成一个管理员,忙不过来时,他就喊来全家人一起帮忙。老母亲、妻子、儿子、儿媳、孙子,大家齐上阵,把陵园修整好、照顾好。1991年出生的李杰是李学成的三儿子,从2003年起跟着父亲去守墓,到现在也有14个年头了。李杰心疼父亲,只要有时间,就会帮父亲一起看守烈士陵园,为墓地除草,为陵园花草、树苗打农药、施肥。

2014年春节,大雪纷飞。李学成在护园过程中,一不小心,摔个仰面朝天,伤到后脑勺,昏迷不醒,经抢救才捡回一条命。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护园的决心。

这几年,李学成由于伤病,体力较差,便对李杰说:“等我干不动了,这份担子就由你接了,这是你爷爷的遗训。”李杰听从父亲的话,走上了爷爷和父亲相传的守墓路。李杰说:“爷爷和父亲已经守了近70年,将来父亲干不动的时候我要接过这个接力棒,把烈士墓继续守护下去!”

采访过程中,恰好遇到凤台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老同志前来陵园祭扫。老同志表示,如果不是李文传祖孙三代守墓,这块墓地不一定能保存下来,也正是他们这么多年来的奉献和看护,给人们留下了追忆烈士事迹、学习英雄精神的家园。

李学成夫妇有一个5岁的孙女李思佳。老两口空闲的时候就和小孙女讲述革命英烈的故事。如今,在板张集烈士陵园里也经常出现李思佳的身影。这个小女孩不时俯下身子,帮着爷爷奶奶捡起陵园里的垃圾……

新闻推荐

把道德种子播撒在孩子心间 ——淮南市创新举措打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品牌

本报记者朱庆磊6月20日,淮南市举行第二届立德树人模范和美德少年表彰大会,隆重表彰了30名立德树人模范、100名美德少年和100名美德少年提名奖,用榜样的力量点燃未成年人对真善美的向往。6月21日,喜讯...

凤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凤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