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展禽故里行 □曹福祥

亳州新报 2012-05-11 23:40 大字

清《凤台县志》记载:“柳庄寺在展沟西南八里,春秋时柳下居此,附近展姓尚多,传为展禽后裔。” 展禽名获,字禽,食邑柳下,谥号“惠”,后人称他“柳下惠”。他一生遵奉中国传统美德,孟子赞誉他“圣之和者”。早就想去展禽故里探访,可一直没机会,2009年清秋的一天,我终于如愿以偿。

这天下午,天气晴朗,我和朋友驱车先来展沟集。展沟集是利辛县南部边缘的一个集镇,集名缘于古代一条叫展沟的沟。这条沟汇展沟集、柳庄村、陈家楼之水,注入西淝河,早已被岁月填封,只能从典籍和耄耋老人的记忆里去寻找。展沟之名大概取自展姓。据当地人说,元朝以前展沟方圆多是展姓,明初大移民后,外来户人丁兴旺,而“老户不发家”,所以展姓越来越少。现在展沟集上仅有一户展姓居民,是否印证这种说法,我脑海里画了个问号。一位王姓居民告诉我们,这儿自古交通便利,商贾云集,被誉为“金展沟”。历史上展沟的发展和繁荣,除了得益于西淝河码头和大桥外,还与展沟人讲求信誉密不可分。一位侯姓老者接话说,展沟历史名人展禽是守信的典范。他在鲁国做官时,有一次,强横的齐国要鲁国的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舍不得,便以假充真。齐人说:“我们不相信你们,只相信展禽。如果展禽说这鼎是真的,我们才放心。”庄公只好派人求展禽。展禽说:“信誉是我一生唯一的珍宝,毁我珍宝保你珍宝的事我不干!”庄公无奈,只得拿出真鼎。老者绘声绘色,带有几分自豪。尽管我对这个故事并不陌生,但还是很愿意听,有种百听不厌的感觉。展禽这一“珍宝”被历代中国人所推崇,所继承;在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

去柳庄寺的道路很好,或柏油路,或水泥路;两旁野菊一片连一片,黄得耀眼,香得醉人;路边沟里水很满,时有农人用喷泵抗旱,喝足水的麦苗像刚染过一般,滴着绿。偶过村庄,楼房不少,还有正在建楼的;空地上晾晒着收成,多是稻谷;有的门旁挂着一串串红辣椒;树底下拴着猪、羊,还有牛;池塘里一群群白鹅儿嬉戏、歌唱……好一派宁静、祥和景象!与喧嚣、浮躁的城市相比,这儿简直是桃花源!一路询问,不论大人小孩,没有不知道柳庄寺的,只是称呼不同,有的说成柳林寺,有的说成柳林子。

到柳林小学,往南拐走不多远,来到王小街自然村,下车问一位在路旁忙活的青年人。青年人热情地指着庄西的一片麦田说:“过去的柳庄寺就在那儿。”眼前的情景令人失望,我不禁发问:“怎么是平地呢,应该是庄户地呀?”青年人说:“这儿五年前是柳林小学,学校搬迁后一直闲置着,去年村里用推土机把它推平,改造成了农田。后来上级知道了,村干部还受了批评呢。”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保护好,利用好,怎么能去破坏呢?

柳庄寺遗址占地十余亩,南依的毛沟,不宽,显得很深,是利辛和颍上两县的界沟,流入西淝河,沟边乡土杂树和灌木错落繁密;东、西两面稀疏的小树和芦苇还挽留着沟的踪迹;北面是条生产路;东北角还有一面不大的塘,半塘清水,是新挖的。我呆立着,思绪万千,面前的一切渐渐混沌了。我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走回两千多年前,来到展禽住宅,只见四周环沟,沟里长满莲藕、芡实和菱角,沟岸杨柳依依。从南面寻得路口入内,茅屋数间,竹篱围成院落,房前柳林,屋后竹园。一位清瘦老翁身着长衫,坐在院中石桌前展简阅读,聚精会神,时而颔首,时而拂须。我上前施礼问候,忽然电闪雷鸣,沧海桑田,一座气势宏伟金碧辉煌的庙宇拔地而起,继而香烟缭绕,人们三三两两前来拜祭……

青年人的高声大语把我拉回现实,他说,这儿朝东不远有前柳庄和后柳庄,传说是当年的柳林,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地方;朝南有几个村庄都姓展,这一带展姓居民有几千口人;朝北二三里有一个大土谷堆,听老年人说是展禽坟。青年人这番话是展禽故里的注脚,对于阅读展沟和展禽很有帮助。

夕阳西下,鸟雀归巢。没有时间去看“展禽坟”,似乎觉得有点遗憾,但更为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柳庄寺遗址的原貌。

新闻推荐

开车撞人跑不了 8小时锁定肇事者

大货车车速过快,躲避行人不及,将行人卷入车底。11月17日下午,一场车祸发生在203省道蒙城段,肇事大货车留下了一道10余米长的刹车印后,飞驰而去。老...

凤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凤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