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淝明珠 人文阚疃 ○刘勇
人文阚疃老街
古镇之古可溯至春秋
利辛县阚疃镇自古就是淮上形胜之地,处夏肥水之阳,茨淮河之阴。呈二水抱珠之势,展龙行虎踞之姿。得灵水润泽而荟萃人文,处南北通衢聚八方财源。而今欣逢盛世,阚疃古镇外修美妆,内施德政,出落的温润如玉端庄似珠,静静地躺在茨淮河与西淝河臂弯里,熠熠生辉,璀璨夺目。
阚疃之古可溯至春秋时期。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令尹子荡帅师伐吴,师于豫章,而次于乾溪。吴人败其师于房钟,获宫厩尹弃疾。子荡归罪于薳泄而杀之。”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注:“房钟即今安徽蒙城县西南,西淝河北岸之阚疃集。”另据清嘉庆《凤台县志》载阚疃城隍庙碑文曰:“阚疃城隍,盖自房钟始。《左传》:‘吴省师于房钟\’是也。阚者,姓也。《尔雅》云:宅四外曰疃,意当日阚姓人盛,因此得名。俗称阚泽故里也”。有关阚泽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据传三国时阚泽在此地收留孤儿,垦荒种田,因“田”字和“童”合而为“疃”,从此就留下了“阚疃”地名。北宋时称“阚团”,后改称“阚疃”至今。清代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阚疃隶属于凤台县丰和乡; 1806年设阚疃巡防外委; 1947年12月设立阚疃县,1949年县废,建制复归凤台县,为凤台县西北重要辖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为区、乡机关驻地。1965年,设利辛县,阚疃析为利辛县管辖,阚疃区下辖4个人民公社。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房钟”与“干溪”是今利辛境内的两座繁华的城邑,而干溪古城,早已经灰飞烟灭,成为考古意义上的“阴阳城遗址”。阚疃虽几度兴废,却绵延至今,盖因这里地处通衢、水利发达、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人文荟萃、民风淳朴也。
阚疃地处淮北平原南端,衣淝襟淮,自古就是商品集散地和兵家必争之地。阚疃东下淝河至淮可达三江,西上阜、亳可直通中原腹地。清嘉庆《凤台县志》:“阚疃北贸睢、亳,南贾潜、霍,多马牛驴骡,硝盐私贩輙取道于此,其民杂处,又界蒙城、阜阳……”旧时阚疃集南淝河上有六孔码头桥一座,南下北上的货物在此集散。从码头桥至祖师庙是南北大官道,货物由此道入市交易,往来络绎不绝。古来就是商贾重地的阚疃,今天更胜往昔,305省道从集南穿境而过。上世纪七十年代开挖的新中国第一运河——茨淮新河,以阚疃为枢纽之地,千吨以下的船只西上至阜阳,东下直达蚌埠。往来船只,轴轳相连,川流不息,茨淮河畔码头连码头,货物堆积如山。
阚疃地处西淝河河间地带,土壤为洪水泛滥淤积物构成,丰腴肥沃。旧志称之为“土壤饶沃”、“有坡田之饶”。公元241年,魏将“邓艾率兵二万沿夏淝水(今西淝河)截流,兴建了大漴陂、鸡坡、黄坡、鸡水等屯田水利工程”(《凤台历代的水利大事》)。1958年在原大漴陂遗址旁修建西淝河阚疃节制闸,从阚疃开挖永幸河直达凤台城北入淮。旧志云“大漴之名所由以称陂,外四面而湖地万顷,古筑坡塘溉田,其利益诚非小也”;发达的水利,丰饶的物产,成为阚疃作为商贸中心的基础,成就了阚疃几千年绵延不衰的历史人文。
古风古韵无处不在
如今,在阚疃的老街上走一走,不经意间你会惊诧于这里的无处不在的古韵,那已经磨光了垫脚石,那还在起着作用的柱础,那残的只剩下一面的古墙,都在述说古镇的繁华与凄凉。老街褪尽了铅华,却却处处透着含蓄与安详。阚疃老街建于何时无籍可考,但有一段残了的碑文和一个传说,至少可以把她追溯到明代嘉靖之前。据传,明朝嘉靖年间,阚疃严夏两家争斗,严夏二家均有人在朝中为大官,严家是宰相严嵩,夏家是御史夏言。夏家参严家建祖师庙、六孔码头桥有反心,于是就演绎了一段阚疃集“夏严斗”的传说。传说虽无史籍可考,但也不是空穴来风,30年前阚疃集东还有一个300多亩地大的严塘,而严塘的西岸有一个严家大院,北岸也有一个夏家园,而祖师庙神像的边缘上刻下一段这样的文字:“嘉靖□年□月□日,会首严凤、李□□”。这样的传说如果说是巧合的话,那巧合的够神奇的了。
“阚疃是龙虎之地”。城址为一虎形立于高岗,东西四门如虎之四足,南北二门似首尾。白洋沟似白龙护于镇西,西南而来的淝水至镇南折流南去,有二龙盘虎之势。街巷起于岗阜,纵横有序,井然有条;坡塘拱于四围,路桥互连,交通四方。如果用现在眼光看阚疃老街的话,应该是说是规划的十分合理了。老街过去是一街两巷夹一臭巷,南巷口从祖师庙门口直通白洋沟上的广梁桥,北巷口通广济桥,二桥最早建于唐代,有出土重达数吨桥上石鼓为证。在集东有一面严塘,集南有一面洲子塘,集西还有一面老鳖塘。据老辈人推测,应该是为了防洪,取土堆高街面而成的塘。有关这方面有个明证,严塘里曾有一口甜水井,任何人不可能跑到塘里面去挖井,应该是先有井,而后取土成塘,保留了井和取水路坝。有了三面大塘,净化了环境,堆高了街面,就是1938年发黄水和1954年的特大水,阚疃老街都没有被淹过。
有发达的经济必然有厚重的人文。阚疃自古重佛崇文,人才辈出。民间传阚疃集“七十二座庙,七十二座神”。人们记忆中的大庙就有净梵寺、祖师庙、城隍庙等庙。旧志载:“净梵寺,在阚疃集北,相传为唐时建。”净梵寺,俗称大寺庙,占地60余亩。广济桥(俗称五孔桥)外有一小街,就是香客去净梵寺烧香时,在此地购买香火,年长日久逐渐形成的街,因汪姓较多,也称汪小街。可见当时阚疃诸庙香火之盛。
阚疃一向以教育为重。私塾相传代有精英。清末文举陈宝恕及子陈邦弼先后执教寿州状元府。陈邦弼胞弟陈邦庆考取拔贡,一生执教乡里,桃李满门。著名书法家孙逸久、祝绍渊,医学家侯宝璋博士,名中医胡涤非、孙六初,教育家张巨久、余鸣歧、张仲和皆出其门下。1909年,阚疃创办初级中学,校址在祖师庙内。1944年,天主教堂神甫创办金石中学,1965年利辛建县后更名为利辛县阚疃中学。清末秀才陈轶凡、武生侯轶群,书法家孙逸久曾是学校开创时的董事,语言学家张涤华、冶金部副部长周学典、教育家王大衡、王大球、赵润吾,皆曾执教该校,学校数十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从阚疃走出来的人才中,以侯宝璋成就最为突出,他是中国著名的病理学家,近代病理学先驱者之一,曾执教于香港大学。其家门有病理学家侯健存、侯励存、侯慧茹、陈焕璋,解剖学家侯兢存,传染病学家彭文伟,流行病学家郑素芳。阚疃侯氏家族为新中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阚疃有书画之乡的美誉,夏杰三、陈轶凡、纪文灿、祝绍渊、孙逸久书法名播遐迩。孙逸久曾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赴曲阜与衍圣公孙德成论书谈艺。今日阚疃已拥有省级书法家会员20余名。
濡染一方淳朴民风
阚疃人心里有杆秤。老话说好,阚疃集向理不向人,阚疃人公买公卖不欺生。身处一街两巷中,来的都是客。阚疃人最见不得本地人欺侮外地人,若此,必群起而攻之。年高德劭的老人会说:“你那是为弄啥子,可叫人朝阚集来了,阚疃集可要做生意了,咹?”。咹字收音,再不听,拐棍就举起了。
阚疃的早晨最有趣。早晨,勤劳的阚疃人都在出生意,聚在街门头上,你一言我一语,就开始了交投鸡。交投鸡是阚疃人用一种急智的语言互相斗嘴,又叫“叨嘴”。外地流行着一句话,“你能,你上阚疃集考交投鸡去。”交投鸡是阚疃独有的一种幽默文化,他是阚疃人富足的一种外在表现,开朗乐观的阚疃人一出腔就带有三分的幽默与风趣。
阚疃的夜晚最热闹。华灯初上,忙碌了一天的阚疃人,走上了夜市。夜市上,侯大国的油酥烧饼已经烤得吱吱冒油。乔家卷馍皮堆得山高。小林羊肉汤锅灶冒着通红的火舌。王老三刚放下篮子,就鼓起腮帮子喊起来:“板鸡,又脆,又烂”。过去阚疃夜市分南北两个巷口,二巷小吃各有特色,是家家有绝活,户户有秘方。现在两个夜市几乎向东平移到了人民路南北两个十字路口,大部分小吃都还在,那喊了数百年的叫卖声,依然回荡在古镇阚疃的夜空。
改革开放以后,阚疃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皖北小上海”的美誉。1992年被批准为副县级建制镇。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2010年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2014年被命名为全国重点镇。2015年,阚疃迎来重大展机遇,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着力开发阚疃旅游资源,从原有的国家级白鹭洲3A级水利风景区为起点,沿净梵寺、观音寺、青龙寺一线,疏浚白洋沟,修复天主教堂,打造南湖湿地公园。新的风景带如一弯新月,北从茨淮河畔绕阚疃西城而过,向南直达淝河岸边,给淝畔明珠阚疃又加上一顶七彩的凤冠。
新闻推荐
消防通道成了“吸烟固定点” 督察组:消防意识宣传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记者 鲁龙飞
星报讯 网吧、娱乐场所向来是消防和安全生产的重点场所。昨日上午,记者跟随省消防督察组来到凤台县进行暗访,发现个别地方存在安全隐患。 九天凤舞音乐网吧一直是该地区市民娱乐热门场所。虽...
凤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凤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