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杜炳南:上海企业内迁合肥的“幕后英雄”

合肥晚报 2017-06-04 04:20 大字

○上海内迁企业的老厂房

○农药厂老厂生产线

杜炳南,1956年10月至1958年10月担任合肥市市长,后担任市委书记。在他担任市长期间,正赶上上海56家企业内迁合肥,他为这些企业的内迁做了大量工作。而正是这些企业来到合肥,奠定了合肥市未来工业发展的基础,实现了合肥工业的第一次腾飞。而在工作方法、教育干部方面,这位“知识化的工农干部”也很有自己的特点,赢得了不少人的尊敬。

直面迁厂阻碍,发展合肥工业

上世纪50年代,解放初期的合肥百废待兴,经济急待发展。当时不少人认为,要迅速发展合肥工业,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有诸多的困难的,必须争取外援,从工业经济基础比较雄厚的上海等地内迁一部分工商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到合肥来,利用迁入厂的人才、技术、设备资金和生产管理经验以及已有的供销关系等来启动和发展合肥的工业。于是,经过多方协调,1954年初,上海部分企业内迁工作开始进行。合肥市在1954年成立了迁厂建厂筹备组,我和时任市委工业部部长的杜炳南都是筹备组成员。

根据双方商定,上海共有104家企业内迁到安徽,其中迁到合肥的企业有56家。上海这些企业内迁到合肥,为合肥建起了包括安徽第一纺织厂、合肥搪瓷厂、合肥模型厂、合肥仪表厂、安徽新华印刷厂和长江饭店等在内的56家企业,涵盖轻工、化工、机电、食品、纺织印染等门类。而这其中尤以合肥农药厂的迁建一波三折,也更倾注了杜炳南的一番心血。

1956年,安徽迁建工作组去上海洽谈时,就说急需一个能够生产农药的工厂。于是,中光化工厂、中农杀虫剂化工厂、信记石粉厂等三家企业被通知迁往合肥组建公私合营的合肥农药厂。中农杀虫剂化工厂、信记石粉厂分别于1956年初、1956年底搬迁完毕,但中光化工厂却一直没能够搬迁,原来是因为中光化工厂那几年效益特别好,上海一直不愿意放。时任市长的杜炳南和省里相关领导多次赴沪进行协商,最终使得中光化工厂搬迁。

但一到合肥后,合肥农药厂的选址又遭遇多变。因为考虑到农药厂的运输方便,没有选址大厂聚集的合肥东边,而是经过多方考察选择水路方便利于停船的南淝河边上的城南弯道。当杜炳南等人去实地看时,发现那里是市委划定的农业试验田,不能受任何污染。于是只好作罢;然后又选到靠西淝河的濉溪路上,这里有一个大池塘,农药是粉剂,不能受潮,而池塘这块地比三面都低,一下雨就会内涝,这当然也不行。于是杜炳南带领我和众人一起讨论后选了这附近的一块空地,这块地既不占用耕地,又避开了池塘,不影响居民灌溉。就这样经过几个月才定下了厂址。

上海工厂内迁合肥后,一些上海的工人也来到了合肥。但他们在合肥工作生活了约一年后,总感觉这里没有上海繁华、生活方便,于是,多个厂的一些工人就来到火车站,要回上海去。如果他们这一走,不但企业无法生产,更重要的是“扰乱了军心”,这当然不行。所以,当杜炳南和分管工业的市委副书记听说此事后,立即赶到火车站,劝说工人们不要离开,有什么要求可以提,只要是合理的,政府都会尽力帮忙解决。劝说了好长一段时间,工人们才答应回来。回来后的第二天,杜炳南就和分管领导连续几天深入到各个厂,听取上海工人们的意见,并将一些合理化的意见很快解决了。最终将此事尽快地平息下来。

上海内迁56家企业到合肥,大部分都是发生在杜炳南市长任上。应该说,当时采用这种“引凤筑巢”的做法,对合肥经济建设,特别是对推动新兴的合肥工业起步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今天合肥成为全省的经济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其中都有着杜炳南很大的功劳。

改善经营管理,增加商业利润

除了重视工业发展外,杜炳南对城市商业发展也很看重。我印象中,他不止一次地在会议中强调,合肥市商业工作要在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总方针,贯彻执行市里关于商业工作问题的决定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只有这样,商业工作无论在政治思想方面还是在业务方面,才能取得很大的成绩。

杜炳南认为,虽然经过一些年的发展,商业部门的经营管理已经有了改善,但进度不快,措施不够有力,成绩还不够大,距离党和国家的要求还很远。因此,改善商业的经营管理,降低费用、扭转亏损、增加盈利是各个部门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是关系到一年财政收支能否平衡的关键性问题。

为了做到这些,杜炳南要求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地开展“五好运动”。也就是:一、降低商品流转费用;二、减少商品经营环节;三、消灭商品的不合理运输;四、收购和分配商品对路;五、提高服务质量。在杜炳南看来,改善经营管理的有利条件很多,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运用,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切实改善经营管理,把商业的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利的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形势是很好的,只要主观切实努力坚决依靠党的领导,依靠广大商业职工就可以收到应有的效果。这些观点,今天来看也是不过时的。

四两拨千斤,慧于无形之中

不高的个子,温和的脾气,做事稳妥,善于思考,不唯上,有自己的见地。这是这么多年杜炳南一直留在我脑海中的印象。作为领导,他不摆架子,关心下属,而且有时批评下属还不露声色,不让人难堪。我自己就亲历了一件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家中洗澡很不方便,特别是冬天。当时只有长江饭店有热水供应洗澡。于是,我有时就去那里洗个热水澡。久而久之,就有人开始议论了,说我利用职务搞 “特殊化”,当然我是不知道的。后来杜炳南知道了这件事,但他并没有刻意地找我谈话,而是有一次在和我聊工作的时候,末了不经意地说了一句,“以后少去长江饭店洗澡了。”虽然只是不经意的一句话,却让我醍醐灌顶,知道了这件事的严重性。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下属的作用。

我还记得一件事。杜炳南家小孩多,所以夫人有时全利用他的影响在代销店里买些生活用品。但那时候是计划经济,生活用品都很难买到。他夫人一多买,别人家肯定就没有了。但因为她是市长夫人,就算她多买了,店里人也不敢说她。这件事被杜炳南知道后,立即告诉夫人不要多买,不能搞“特殊化”。

口述者简介

潘培咸,1927年10月生于江苏泰兴,1942年2月参加革命,1954年从部队转业至合肥市人民政府工作,先后任市政府秘书长、市委秘书长,1986年任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新闻推荐

手里有闲钱的不再只瞄着合肥

“淮北的房子现在能卖动了!”随着今年一季度淮北楼市明显回暖,不少当地市民开始将手头的资金关注于本地市场。数据统计,上个月淮北销售住宅商品房1132套,创下近三年的一季度的新高。作为安徽省房产库...

濉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濉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