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宿州运粮河:“活着的”隋唐大运河?!□文/侯四明图/董虎

拂晓报 2016-11-11 00:00 大字

如今运粮河边好风景。运粮河边风景宜人。运粮河其中的一段。运粮河与南环城河交汇处。运粮河边的风景。运粮河南段的风景。运粮河边的参天大树。运粮河边的风景。

说起运粮河,宿州人并不陌生。运粮河景观公园,是市民健身娱乐的好去处。每天清晨和晚间,练拳的,养鸟的,散步的和跳舞的迤逦运粮河岸边,享受着安乐和谐。人们也许不知道,身边的运粮河,曾经是一条沟通南北的重要运河,它的古老,更是出乎人们意外。

(一)

人们熟知的宿州运粮河,起于环城河南段中部,与环城河成丁字形。沿宿州南部城区,一路蜿蜒南下,在蕲县镇境内注入浍河。

实际上,这只是运粮河的南段。运粮河还有不太为人熟知的北段。北段与环城河北段也成丁字形。北运粮河在符离镇附近与濉河相接。今天,宿州北关至符离镇的206国道西侧,有一条沟渠,就是曾经的运粮河。

运粮河的整体流向是:从濉河自北而南穿过宿州历史城区,到达浍河,再由浍河入淮河。

宿州这条河为什么叫运粮河呢?顾名思义,就是漕运粮食的河流。漕运是利用河道和海道运输粮食。漕运是古代中国重要的运输手段,目的是供应京师所需以及各地粮食调剂。漕运有时还要辅以其他运输方式。水路不通的地段,就采用车拉或人畜驮运的方式,这种水陆并用的运输方式叫“转漕”、“漕辇”。据史学专家调查,从东北的黑龙江到云南,有数以百计的运粮河,尤其以中原地区最多。

我国漕运盛行了几千年。春秋时期,为了救济晋国饥荒,秦穆公就曾派遣船队通过渭河、黄河、汾河运送几千斤粮食到晋国。吴王夫差为便于调粮和运兵争霸中原,开邗沟沟通长江和淮河,直通泗水。至隋代,炀帝开通大运河,便利的漕运奠定了唐、宋的繁荣。隋唐大运河经过宿州,使宿州不仅因水而兴,也因水成为唐宋时期的明星城市。

宿州运粮河的主要功用是运粮(用于运兵作战是它的辅助功能)。宿州南、北运粮河源源不断地向宿州供应着粮食。

令人不解的是:如果仅仅为了供应城区生活所需要的粮食,有必要大兴土木修建这条长达几十公里的河道吗?难道旱路满足不了城区所需粮食的调运? 宿州运粮河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修建的呢?

(二)

要知道宿州为什么会有运粮河,就有必要了解古代宿州。

宿州历史城区原是一座古镇,春秋时属宋国。秦统一后,在全国兴修驿道,以土埇其上而名埇上,成为高阜驿道。隋开凿的大运河流经此地,由于“西翼梁宋,北控徐泗,南襟濠寿,东限淮泗,舟车会要,战守所资”(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的战略位置,唐代在此设立盐铁院,并于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设置宿州。

隋唐大运河纵贯中国南北,是古代中国的交通运输大动脉。大运河保证了南北粮食需求,有利于商品流通,可以说,隋唐大运河是中国最大的“运粮河”。

宿州在隋、唐、宋三代,是这条中国最大的“运粮河”的重要码头。不仅如此,地处千里沃野的黄淮平原,自古就是粮食的重要产地,所以在承接南来北往运粮商船的同时,宿州本身也在向这条黄金水道上供给粮食,运往京师。这便有了向隋唐大运河运输粮食的支流运粮河——宿州运粮河!

由此看来,宿州运粮河是为隋唐大运河而生,而不是为环城河而生,虽然环城河也有上千年的历史。宿州运粮河比环城河更为古老。

隋唐大运河宏观的方向是纵贯南北,但它并不是笔直的。它在宿州,基本由西向东,经濉溪县的枊孜镇,进入宿州辖区西二铺乡,然后沿西关大街进入宿州历史城区,沿大河南街穿城而过,进入灵璧县。

运粮河则是南北向。从符离镇的濉河南下,进入城区隋唐大运河,再经城南分流,流向蕲县的浍河。隋唐大运河和运粮河呈十字架形,在城区大隅口附近交汇,贯穿南北西东,使宿州城成为物流交汇的繁华所在。

(三)

宿州运粮河是隋唐大运河支流,或者说是组成部分,这一猜想并非空穴来风。虽然历经千年沧桑,隋唐大运河宿城段早已沉入地下。运粮河也成了一条不通舟楫的小河,但是从浩瀚的史籍中,还是能找到那曾经的辉煌。

宿州运粮河在清代有明确的记载。《光绪宿州志》卷五:“北运粮沟牌牐牐夫四名,每名日给工食银三分,知州经营。”又说:“南运粮沟在州南门外,道光十一年知州周天爵以州北豫水为灾,拟由涵洞引北水入城河,达南运沟,由蕲县入浍河,派夫挑运粮沟,四十里,惜沟底砂礓难施,未能暢通舟楫。”

运粮河在州志里被称作“运粮沟”,可见没有了隋唐大运河,运粮河也辉煌不再。北运粮河派开闭闸门劳役的人四名,每天轮流值守,每人每天给工钱三分,这事由知州亲自负责。南运粮河在州城南门外,知州周天爵为了防范河南的黄河客水给城市带来洪灾,准备修建涵洞引城北的水进入环城河,然后由环城河到达南运粮河,再从蕲县入浍河。可惜运粮河底砂礓太多,难以施工,结果没能畅通舟楫。

不难看出,当时政府对运粮河十分重视,通舟楫倒在其次,关键是运粮河承担着泄洪防灾的作用。宿州地势以隋堤为界,堤北怕黄河来袭,堤南怕霪雨连绵。因此从乾隆年间开始,多年来一直大兴水利。

宿州运粮河因为其重要性,还上了国家层面的志书。《大清一统志》卷八十八记载:运粮沟“在宿州有二:南运粮沟在州南门外,水涨可通浍水。北运粮沟在州北门外,水涨可通睢水。”

明代州志对宿州运粮河也有记载。明嘉靖宿州志载:“南运粮沟在州南门外,水涨可与浍河通,北运粮沟在州北门外,水涨可通睢河。”又说:“自睢河至浍河南北相去五十余里,运粮二沟界其中,因故道而开之,则二河舟楫可抵州城,宿州军民欲举是役者众,盖以用力少而为利多也,或谓睢水泛滥恐怕有灌城之虞,故当事者未敢主意云。”

依据记载,濉河和浍河南北相距五十多里,运粮河沟通其间。疏浚这条运粮河故道,宿州军民从浍河和从濉河划船就能进入州城,所以军民都愿意干这事。只是有人害怕濉水一旦泛滥,就有灌城的危险,所以州官害怕担责,没敢拿主意。疏浚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明《宿州志》提到两个令人注意的点:一是“因故道而开之”,所谓故道,应该是说运粮河是早已存在的,或者运粮河河段一直有河流。第二个点是“二河舟楫可抵州城。”南北运粮河都通航,并且能够直达州城。

巧合的是,明代宿州志提到的这两点,笔者在宋人那里寻到了验证。

南宋江西诗派著名诗人、理学家吕本中(1084-1145)有一首诗,诗的题目是:“三月一日,泊舟宿州城外,因纵步至城北,遂过天庆观。道士留饮,乃归。”诗歌描述南宋宿州城北门的景致。

冰霜连暮春,既雨寒愈重。

扁舟缆荒亭,浅水咽微冻。

今晨稍和柔,始觉芳意动。

经旬厌拘束,乐事须一纵。

篮舆无俗情,鸱夷当宾从。

千花犯浓云,红紫相饯送。

未知滕薛长,乃若邹鲁鬨。

娉婷北门柳,别泪作凄痛。

陵陂少荒芜,亦未妨耕种。

道人喜我来,清谈破昏梦。

弹琴不须弦,风林助吟讽。

嫩玉捣香粳,浮蛆拨春瓮。

嘉蔬剪朝露,奇果市新贡。

西邻亦可人,明窗碾双凤。

人生一饱适,此外更何用。

七年城北交,事与朱阮共。

长诗不成篇,临行当三弄。

琼瑶报木桃,为子末后供。

诗的题目,说明船可以直接从城北开进州城下,并且城下可以泊舟。那么这条由北向南达到宿州城下的河流当然是运粮河。这跟明代宿州志的记述是一致的。既说明宋代宿州就有运粮河,明代是“因故道而开之”,又验证了运粮河“舟楫可抵州城。”吕本中是犯官子孙,依照宋代法律不得当官,甚至不得“身至京畿”之地,就随祖父吕希哲、父亲吕好问迁居宿州符离。诗中叙述了吕本中从北运粮河进城的所见所闻所遇。笔者考证,吕本中和道士交谈吃饭的天庆观,在今宿城北关环城河北岸松鹤楼附近。

宿州运粮河存在于南宋时期,那么再往上溯,还能不能找到它的踪迹呢?

答案是肯定的!

史料记载,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对汴河宿州段及下游河段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同时对宿州运粮河北段及南段也进行了疏浚。显德五年,“复浚汴口,导河流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最终使运粮河水由浍达淮。世宗目的有两个:一是保障军粮及其战略物资的漕运供应;二是在此基础上,保障征讨南唐(今淮南寿县一带)时能够快速运兵运粮。

有学者认为:后周时的宿州运粮河不是疏浚,而是开创性的挖掘。认为周世宗为了攻打南唐,专门开挖了宿州城北到濉河、宿州城南到浍河两段长达五十余里的运粮河。观点很难令人信服,因为仅仅为了攻城略地,就挖出一条河,历时太久,成本太高,意图太明显。况且,仅仅为了攻灭南唐,没必要开挖宿州城北段运粮河。因为那时宿州已经为后周的国土,要南下,只需从宿州城往南开挖即可。周世宗只是出于漕运的目的,对原有的南北运粮河加以疏浚,征伐南唐则是次生目的。

实际上,周世宗疏浚的目的确实为了漕运。世宗动议征召徐州、宿州、宋州和单州丁壮数万人疏导运河,大臣们都觉得这事难做成。世宗说:“现在看起来难,但是数年之后,必会因此大获其利。”这个“利”,当然是漕运之利。

周世宗既然是疏浚,那么后周之前,宿州运粮河已经存在!也就是说,至少在唐代,宿州已经有了运粮河。

唐代宿州运粮河,我们可以从晚唐的庞勋起义中查见端倪。

那是一场由驻守桂林的徐州戍兵哗变引发的农民起义。起义被称为唐朝灭亡的导火索。咸通六年(865年),唐懿宗征召八百徐州戍卒守卫桂林,许诺徐州戍卒三年即调回原籍。结果六年仍无还乡希望,戍兵公推粮科判官庞勋为首,哗变北还。庞勋一路从桂林打到徐州,队伍一度壮大到二十多万人。后来庞勋在宿州战死,起义失败。

值得一提的是,庞勋起义军反复征战的主战场呈十字架形,中轴是徐州、符离、宿州一线,横向是泗州和濉溪县柳孜镇一线。这正好暗合了汴河和宿州运粮河交汇的形势。

“唐咸通九年,叛贼庞勋等至符离,州军讨之,溃于睢水上,贼从符离竟抵宿州,陷之。”依据史载,我们知道这是一次水战。庞勋军从徐州乘船进攻宿州,已经到了符离的濉水,与宿州方面的官军遭遇,官军战败,庞勋军攻陷宿州。

既然是战于濉河,那么宿州官军就是乘船出城,到达符离濉水。庞勋的得胜之师也是乘船攻进宿州城。符离濉水到宿州城之间,就要有条水路,这条水路是不是后来周世宗疏浚的运粮河呢?

史料记载,庞勋在作战中十分注重船的使用。占据宿州后,庞勋在城内的汴河征集大型船只多达三百艘,资粮无数。这对庞勋军水战无疑是如虎添翼。庞勋军多次船行徐州宿州间,符离濉河和宿州汴水连接的水路,应该就是北运粮河。

运粮河也是庞勋起义的终结处。“唐咸通十年,徐州贼庞勋袭宋州,不克,渡汴水,南掠亳州,官兵追之。勋循涣水而东,至蕲,将济,官军四集,败死。”仍然是一系列水战。庞勋从亳州渡涣水到宿州蕲县附近,想沿着南运粮河进入宿州,继而攻占家乡徐州,结果在蕲县被外族沙陀兵和官兵包围,庞勋战死。

隋唐及两宋时期,宿州是一座水城,水系众多。故《宿州志》称:“宿州河道纷岐。”并认为“今知濉,古之汴也。”古汴水历史上几经改道,曾由徐州经过符离。所以《江南通志》说:“汴水在宿州北二十里。”苏东坡也说:“唐以前,汴泗合于彭城,近岁汴水直达于淮”。《广舆记》载:“隋时凿汴以通徐州,南控埇桥,以扼汴路,时称要地。”看来,徐州和宿州当时除了驿站相连,还有水路可通。这条水路既为航船,也为分水势。疏浚工程直到明代还在做。元凯《左传注疏》曰:“明宏治二年五月……浚宿州古睢河,入运道以分徐州之势,……又疏月河俾河入汴,入睢,睢入泗,泗入淮,以达于海,水患稍息”。

隋唐时期的这条和驿道平行的未知河,就是运粮河的前身。

(四)

新中国成立后,宿州市对运粮河进行过多次疏浚,2012年,清水工程作为政府十大惠民实事之一开始实施。清水工程对环城河、三八河、三八沟和运粮河河道进行了清淤疏浚。在运粮河疏浚现场,清淤后的运粮河断面,展现不同土质的文化层。文化层反映了运粮河道存在的不同年代。可惜当时运粮河文化层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清《宿州志》记载运粮河底砂礓太多,难以施工。2012年的疏浚,翻挖出大量的砂礓,和灰黄色砂礓土,这些砂礓也见证了运粮河的古老。

砂礓在地质学上的正式名称是“黄土结核”,因为形似生姜,民间俗称黄土砂礓。砂礓由地下水或地表水长期淋溶与碳酸钙作用下形成。也就是说,砂礓的形成既离不开水,还要在水的长期作用下才能形成。

运粮河的文化层尤其是砂礓层,证明了运粮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

对宿州运粮河的认识这才是开始。要证明它的古老,还要有大量的史实来完善。这需要热爱宿州的人共同来完成。

如果能证实宿州运粮河至少起源于唐,那么我们将可以自豪地说,宿州“活着的”隋唐大运河不只在泗县,宿州的埇桥区运粮河也是“活着的”隋唐大运河。

新闻推荐

·农家新事·荒山掘金 生态脱贫

本报记者何雪峰本报通讯员郑杰“过去在山坡上栽红芋种芝麻,一年到头只见流汗,不见进钱,累死累活1亩地只能收入200多元。这几年,俺在山坡上栽桃种杏建果园,家庭收入就像过夜的竹笋——眼见往上长。...

濉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濉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