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家新事·荒山掘金 生态脱贫

安徽日报 2016-09-08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何雪峰本报通讯员 郑杰

“过去在山坡上栽红芋种芝麻,一年到头只见流汗,不见进钱,累死累活1亩地只能收入200多元。这几年,俺在山坡上栽桃种杏建果园,家庭收入就像过夜的竹笋——眼见往上长。 ”8月23日一大早,在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草场村的一个果园里,村民武能用一边干活一边乐滋滋地说。

草场村位于埇桥区、萧县、濉溪县的交界处,四面环山,过去属于“三不管”地带,是全市出了名的贫困村。 “这里的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结果越等越穷,越要口袋越空。 ”村支书武加稠说,前些年每年全镇的救济物资都向这个村倾斜,结果更是助长了部分人等靠要的思想。

草场村有2000多亩山林,以前大多荒废。近年来,草场村结合国家林业政策,走上了“不等不靠生态脱贫”之路。村干部和群众代表一起,一座山一座山丈量山林面积,一片一片论证栽植树种,一户一户划界林地,统筹种植樱桃、太阳杏、软籽石榴等十大果品、六大基地,村里召开了好几次群众代表大会,集体制订了“屋前院后都是花,春夏秋冬都有果”的生态脱贫模式。这之后,草场村邀请了大量林业技术员进村入户,指导村民栽种果树。

当天上午10时许,镇林业站技术员来到武能用的果园,给群众上夏季果树修剪技术课。武能用有6亩果园,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果子卖,月月腰包都进钱。武能用介绍,过去这些果树栽好后,基本上不管理,当然是只见开花不见结果,即便树上挂几个果子,许多也都是病果、裂果,每年连功夫钱也挣不回来,现在实行科学、生态管理,和以前大不一样。村支书武加稠说,这几年,结合中低产林改造和生态种植,1亩地的果林收入是过去种庄稼的10倍以上。

结合生态脱贫,草场村还在屋前院后开展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园、小竹园、小生态“五小”建设。记者在草场村看到,无论是村道旁、溪水边、房前屋后,那些品种各异的红花绿草和果树都会让你沉浸在“人在画中游”的意境中。去年全村旅游收入超过30万元,村民通过发展果品、旅游以及从事务工等,每年人均收入超万元。

新闻推荐

代表和铁佛镇法律服务所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油榨村“驻村调解室”,对一起纠纷进行调解。方好 摄

月日,濉溪县人民法院铁佛法庭邀请淮北市人大代表和铁佛镇法律服务所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油榨村“驻村调解室”,对一起纠纷进行调解。方好摄...

濉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濉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