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去临涣茶馆寻古风蔚然 六百年棒棒茶唇齿留香 □ 记者 赵汗青 志强/文 黄洋洋/图

市场星报 2016-01-19 03:09 大字

淮北濉溪县临涣镇是10多万人口的大镇,被称为皖北古茶镇。四千年文化底蕴让临涣成为一本厚重的线装大书。近年来,当地茶馆引起不少“驴友”关注,摄影爱好者常来取景。茶馆不仅成了休闲养生的地方,更成了“论理说事”的“民间法庭”。当地居民在茶香弥漫中享受慢生活带来的快乐,在本色的随性里,演绎着平淡是福的道理。

茶馆街:热闹非凡老地方

“三十多年前我就来这喝茶!”七十多岁的陈建新端着烟袋,坐在小凳上,晒着太阳。1月14日上午,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慕名来到濉溪县临涣镇,高挑的茶楼幌子、热气腾腾的茶炉,各色齐全的花生、瓜子、包瓜,不论上午、下午满屋的茶客,都成了该镇最为醒目的风景。

在这条街上,大大小小的茶馆有近十家,茶馆门面简陋陈朴,有旧式的三开或多开门页,褐色、厚重的木板门,古旧的铜门环,精细的透窗雕棂,刚劲的黄旧横梁。 室内经年烟熏火燎,黑乎乎的。房舍内的地面凹凸不平,生活气息浓郁,而最大的两家当数怡心茶楼。

茶馆里一般都摆设着几张八仙桌或陈年古董般的木茶桌,配着数条长凳和简陋的茶具。由于日深年久,大部分桌凳缺角少棱、残缺不全。主人还在门面的两边或对面的空地处,放些粗糙的石蹲、石凳,供茶客多时使用。

茶馆内的茶客多数为老年人,侃大山、抽烟袋、打牌,热闹非凡。

棒棒茶:好茶更需好水泡

据当地居民刘先生介绍,临涣当地不产茶,茶馆使用的茶专门取自两百里以外的六安的茶梗,临涣人把这种低廉的茶梗叫做红茶棒。在六安本地很少有人用的棒棒茶,经临涣回龙泉水的沏泡,雾气结顶,色艳味香,入口绵甜,回味无穷。

俗语谓“茶好不如水好”。临涣的泉水最宜沏茶。临涣城下四大古泉各具特色,它们是回龙泉、金珠泉、饮马泉和龙须泉,四泉沿浍河之水成"L"形排开。得天独厚的古泉资源,是临涣茶馆名扬四方的一大优势。

“我父亲今年都90多岁了,每天他也来喝茶,茶必须要用回龙泉的水泡,喝起来才香。自家水泡茶喝起来涨肚子。”陈建新说。

茶风:和谐人居茶为伴

刘先生告诉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临涣人宁可终生不饮酒,不可一日三餐无茶饮。临涣人来客待茶,客走送茶,家里饮茶,茶馆品茶,摊头放茶,地头搁茶,不论是老人还是孩娃,个个爱喝茶,他们喝出了健康,喝出了快乐,喝出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说喝茶成风。

临涣的“茶风”始于明代。到目前已拥有600多年的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办皖北古茶镇——临涣摄影展,而后的摄影爱好者也蜂拥而至,2011年临涣镇又举办了中国——临涣民间艺术文化节,临涣茶馆成了临涣古镇的一张名片,这种“茶风”展示给人们的是“真善美”的内涵。

茶客:民间法庭藏这里

引人注目的是,临涣镇还成立了茶馆民间调解委员会。

据调委会主任王士宏介绍,临涣茶馆里的茶客被人们称为:“座上皆鸿儒,坐下无白丁”,古时候,临涣人打官司不去衙门上茶馆,而今的临涣人遇到委屈,无助之时还是那句口头禅:“你可敢跟我到茶馆里去说理去?”目前临涣19家茶馆都成立了民间调解小组,规范化、依法化。为让调解工作更适于民风民俗,让当事人体会调解不是打官司,临涣司法所将所内受理的调解案件,拉到茶馆里去调解,让茶馆的茶客协助调解,让当事人放松了心情,淡化了利益观念。

目前,临涣司法所根据临涣茶文化和当事人参加调解的心理状态总结了“一杯茶”调解法,陪当事人喝茶,先喝茶聊家常,以茶说人生,讲事实、摆道理、明政策、靠法律,拆面子,步置梯子,“一杯茶调解法”来自于对茶文化的感悟。人生如茶,事业如茶,茶喝三道,在社会稳定工作中茶也三道,茶风、茶客、茶馆。

临涣镇李健镇长告诉记者,这几年来,临涣镇一直在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争取各项资金支持。目前,镇里已经将怡心茶楼负责人作为非遗文化传承人,由政府发放津贴,镇政府还将申请相关资金,成立临涣开发公司,由政府、市场进行引导,打造相关旅游项目。

新闻推荐

【推动“两个普遍”调研行】一套“组合拳”的威力 ——淮北推动非公企业建会的调查

当夜幕降临,厂房里明亮的灯光穿过长长的院落投射到办公室的窗户前时,刘德生常会专注地看着这样的景象以致入迷。对他而...

濉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濉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