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加快发展林产业实现环境增绿林业增效

菏泽日报 2011-03-11 10:56 大字

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加快发展林产业,实现“环境增绿、林业增效、林农增收”?郓城县“以林业增加农民收入,以项目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使全县各级一如既往地把林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来抓,实现了大地变绿、人变富。

创新机制 林农吃了定心丸

初春时节,穿行在郓城大地,杨树返青,纵横成林,林中有厂,厂外有林,木材加工产业蓬勃发展。杨庄集镇杨庄集村的杨从良乐呵呵地说:“俺承包村里道路两旁林地时,只有一纸收据,心里很没底,现在林权证给俺农民吃了定心丸。”

郓城县农民造林积极性为啥这么高?该县按照 “谁栽树、谁受益”的原则,实行承包、租赁造林;树随地走,谁的地边谁栽树,收益全部归个人等措施;实行集体林地确权,共颁发林权证5093份,涉及面积达134358亩,做到了“地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激发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在做好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同时,去年以来,郓城进一步深化配套改革,形成了木材交易市场,为林木、林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建立了交易平台。

在唐庙乡郑庄村,村民王玉国用手指着30多亩长势良好的杨树林,高兴地说:“感谢县政府出台的好政策,给俺补贴了400多元。”该县对植树造林在15亩以上的林农给予每亩15元的奖励,去年共兑现奖金8万余元,充分调动了群众植树造林积极性。

拉长林产业链条 让林农获效益

张营镇二十里铺村村民张进军掐着指头算了一笔账:“5年前,俺承包了村里一条路边沟,种上了杨树。最近,卖了300多棵,一下子收入了7万多元。”郓城县把发展现代林业当做一个产业来抓,以龙头企业为切入点,推动林业市场化、规模化和集群化,促进农民增收。

郓城县积极扶持一大批木材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木材加工产业被评为山东省“十大产业集群”,这给群众积极参与造林绿化注入一支“强心剂”。全县以杨木旋切、胶合板、科技木生产为主导产品的木材加工企业达7000余家,板材生产线800余条,年加工木材280万立方米。据了解,在木材加工产业的带动下,该县的木材价格每方要高于附近县区100多元。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8%,该县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县林业局也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

林产业的不断聚集,林下养殖成为又一亮点,在金绿洲食品的示范园内,茂密的树林为鸡鸭遮阴,鸡鸭粪便又成为树木绝好的肥料;林下经济的绿色效益凸显。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重大幅增加,全县林下养殖面积今年已发展到11.6万亩,肉蛋奶总产达到13万吨,世界500强——中粮富仕达集团、神舟食品集团等大型企业纷纷落户这片绿色土地,该县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已有10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6个,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到25万亩,获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达14个。

政府助推造绿 实现经济和生态双赢

强有力的行政助推使“林产品加工大县”成为“平原绿城”。在该县侯咽集镇秦集村,无论是在村内街道、农田路两边,还是在村外的闲散地,都栽上了树,俨然一个“世外林源”。村党支部书记秦景寿说:“现在村民都明白了这个理,种树不仅可以让环境更好一些,自己还有收成。俺村的村南大沟和村北大沟都种了七八行树。”目前,郓城共发展万亩以上的速生丰产林基地10处,千亩以上的15处。林木种苗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县育苗面积达1.5万亩,良种化率达100%。“一株树木的生态价值是其经济价值的9倍,全县5000万株树木,每年平均增值20元,经济和生态价值就是10个亿。”郓城县林业局局长刘运伟经常对外人算林木生态账。

郓城县委县政府把林业和林产业建设当做一场长跑比赛,不断创新造林机制,破解制约瓶颈,稳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激发了民众造林的积极性,跳出了“年年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的怪圈。通过一系列造林模式创新,该县形成了“农田林网+沟渠路旁林+村居周边林+片林+经济林”的绿化新格局。生态循环林业、生态高效农业以及生态游服务业也成为一道亮丽风景,茂密的平原森林,改善了气候,实现了林茂粮丰、树绿而水清。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通讯员 崔继刚刘考勇

新闻推荐

郓城县林业局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

郓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郓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