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闯致富路 鄄城县旧城镇杨屯村残疾人陈西胜的创业故事

菏泽日报 2019-07-23 11:21 大字

“这些都是真空包装好,准备发往外地的鲤鱼,每条大约重3斤左右,在真空包装袋里大约能活7天。”近日,记者在鄄城县旧城镇杨屯村黄河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见到了正在忙碌的陈西胜。

陈西胜是鄄城县旧城镇杨屯村人,2008年,41岁的他被查出患有脊椎肿瘤。手术后,陈西胜坐上了轮椅。虽然遭遇了巨大的变故,但他却不轻言放弃,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硬是闯出了一番事业。

陈西胜从前主要从事运输工作,日子过得和和美美,生意也是顺风顺水。“好的时候,一共两辆运输车,一辆自己开,一辆聘请司机,一年下来能剩余8万多元。”陈西胜说,这在当时可以说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了。然而,命运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在一次体检中,他被查出患有脊椎肿瘤。

2008年初,41岁的陈西胜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光手术费就花费了60多万元,加上手术1年内的康复治疗,治疗费用花费了将近100万元。为此,家里变卖了运输车,而他却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刚开始,我也很消极,觉得世界是黑暗的。但是又想到自己还这么年轻,不能成为家里的负担,我要振作起来。”

“由于我们村地处黄河低洼地,祖辈都在黄河边上居住,当时这里经常有很多小鱼小虾的,很适合在这里养甲鱼。”陈西胜说,说干就干,2009年,他拿出家里仅有的3万元钱,又向亲戚借了一部分,承包了村里的5亩地建鱼塘,同时又购买了一批甲鱼苗。为了保证养殖甲鱼的质量,陈西胜放弃了生长期较短的温室养殖模式,尽量还原野生甲鱼的生长环境,以小鱼替代饲料进行喂养,一般3至5年才能出售。

“一开始的想法就是做高端产品,走仿野生养殖路线,当时以甲鱼为主,放置了少量的鲤鱼。”陈西胜说,后来发现,仿野生养殖的鲤鱼肉质口感都非常不错,慢慢地变成了以养鲤鱼为主,甲鱼为辅。

2014年,养殖的甲鱼和鲤鱼到了上市的季节。这一年,陈西胜赚了个盆满钵满。“那一年,甲鱼的市场行情很好,加上咱是引用的黄河水,采用仿野生养殖模式,口感肉质更加上乘,一次赚了150万元。”陈西胜说。随着养殖经验的积累,陈西胜越来越得心应手,初战告捷的陈西胜信心大增。2015年,他又承包了村里的一百多亩地用于鲤鱼和甲鱼的养殖。目前,陈西胜的养殖场已经拥有8个水塘,湿地面积128亩。

由于技术的不足,陈西胜的鱼塘在2016年、2017年翻了两次。一次是由于鱼生病,一次是因为停电导致鱼缺氧。“那两次翻塘导致直接损失60多万元,我想过放弃,但一想前期投入了这么多,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干。”陈西胜说。经过停电的教训后,他购买了发电机,以备不时之需。

富裕后的陈西胜并没有忘记生活贫困的乡亲们,2015年,成立黄河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后,他开始招收本村和附近村庄的残疾人和贫困户来合作社务工。目前在这里务工的残疾人有15个、贫困户有10个。“俺在这干活一点都不累,每天能收入50元,还能照顾家里。”贫困户宋香美说,孙子由于受伤导致偏瘫,因病致贫,生活艰难。自从来到合作社,她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家里的情况好多了。

目前,陈西胜养殖的黄河鲤鱼、甲鱼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500余万元。“下一步,我准备建一个500亩的国家标准化黄河鲤鱼良种繁殖基地,300万元的资金已经批了下来,与此同时,再建一个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集吃喝玩乐为一体,让更多的残疾人和贫困户来这里务工。”陈西胜说。记者李庆梅

新闻推荐

自7月初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鄄城县什集镇6个试点村村民感慨颇深 只要习惯了,垃圾分类就能成为自然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敏静自7月初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鄄城县什集镇6个试点村村民积极参与,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村民脸上...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