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滩区迁建居民的幸福生活不仅提供悉心服务,还引导村民融入现代生活 新社区,有个10人“物业”服务队
6月25日下午,鄄城县左营乡党委副书记、左南社区服务队负责人李加宪走进王爱华家,一进门,就忍不住夸王家布置得好,干净敞亮。王爱华当然得谦虚两句,但这话怎么听都有点“骄傲”:“能好到哪儿去,也就比我村里的老房子好点。”熟悉王爱华的人都知道,他家老房子在滩区李庄村,屋顶是漏天光的。
让落后滩区的村民成为新型社区居民,靠的是脱贫迁建;而让左南社区居民生活得便利、文明,则离不开李加宪带领的服务队。
王爱华是李庄村党支部书记,去年9月份,李庄、管寺、郭集、石庙等8个村完成搬迁,2700多户、8936位村民搬进了左南社区南区、北区等新建安置区。离开了老屋老院,一下子住进楼房,却不是人人都能像王爱华那样,很快就能融入住楼的日常。56岁的管寺村村民李学栋到现在还记得刚一搬家时的感受:“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因为乍一上楼,一切都还不习惯。
为了让村民尽快习惯住楼的生活,左营乡政府组建了一个服务队。“搬迁时,其实有好几个服务队,有负责医疗的,有负责协调干活的等等,那些队完成任务后就解散了,只有我们保留了下来。”李加宪说。保留下来的这个服务队,主要是为新社区的居民生活服务。从房屋装修到水管漏水、电闸跳闸、马桶堵塞……这些活儿都得接。李加宪很快就感到了人手短缺的问题,尤其是维修工。
“水电维修之类的活儿,专业性强,有时候我们干不来,没办法,就又聘用了4个懂技术的人。”李加宪说。于是,服务队从一开始的6位乡镇干部、工作人员,增加到了10人。面对一个有134栋楼、2700多户的大社区,就算是10个人,仍然显得紧张。为此,服务队不得不改变工作办法。
“一开始,我们是守在这里值班,居民家里有事儿,过来叫一声就过去;后来我们就把电话号码贴到每栋楼、每单元里,谁家有难题就打电话,再根据人手和活儿的紧急程度,灵活调度。”左营乡工作人员刘亮说。服务队原来打印了厚厚一摞正规的登记表,每次服务都要登记住户信息和内容。但快节奏的忙碌让这种详实登记变得不现实,很快,登记表就被反了过来,只用背面简单记录:谁家,几点,什么活儿。
刘亮对这些活儿的“琐碎”程度深有体会。有位居民曾找他反映:家里的太阳能没热水。刘亮赶紧过去,一看就明白,这位居民没用过太阳能。他用水的同时,总顺手打开手动上水阀,这样太阳能里的热水永远下不来。这样的事儿很多,刘亮也理解,大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适应意味着自我调整,调整个人习惯,接受社区管理。于是,引导大家注意卫生、讲究公共文明,接受现代生活理念等等,也渐渐成了服务队的工作内容。
“比如说,吃水要交水费,将来还要交物业费,要服从物业管理,以前住在村里,这些事大家都没碰到过,这也需要我们慢慢做工作。”李加宪说,他也承认,他们的服务,是一个过渡;等到居民在社区有了踏实感,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现在,几个村干部已经成立了物业公司,我们再坚持一段时间,将来这些工作总归要交给他们去做。”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