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范式嬗变与路径创新

合肥日报 2020-05-10 06:28 大字

合肥工业大学康兰平丁钦育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嬗变,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发展逻辑的转换和技术治理的应用场景变迁,亟待进行总体架构、政策导向、功能定位、价值目标、制度安排等方面的“破”与“立”。

一、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范式嬗变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提出一方面既需要贯彻落实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同时也需要契合市域特色,进行统筹规划和周密部署,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的高质量发展。在治理理念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是坚持党的领导,突出党建引领、政治引领、组织引领,统筹谋划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市场力量,推进市域社会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系统能力;在治理主体上,应当具有多元性和协同性,一方面政府应当履行好市域社会治理的基本职能,在市域社会治理中发挥先锋和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应当充分赋能民众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探索多维赋权机制的构建;在治理目标上,旨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积极回应民众美好生活的诉求和期盼,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多元治理格局早日实现;在治理手段上,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最佳状态和最有效方式,能够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刚性化和制度化的保障,实现有效规制公共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的辩证统一;在治理结构上,以网状结构突破层级体制,倡导主体间的沟通协商和实验主义行动路径。

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范式嬗变要求我们构筑共享共治的治理格局、探索规范自治的实践模式、良法善治的制度因应、德治引领的文化熏陶。在共享共治方面,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当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构建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共建共享的多元协同治理新图景;在良法善治方面,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当加快构建科学规范的法律规制体系、严密周全的法治实施体系、便捷高效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完备的法治保障体系,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法治实施效能;在德治引领方面,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当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加快构建契合市域实际、凸显地方特色、彰显文化精神的市域德治体系。

二、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功能定位

加快推进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治理体制现代化层面,应当坚持党总揽全局、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政府负责体制和部门联动机制,引导和激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实施环节,提升群众创安参与度和获得感;在工作布局现代化方面,深化平安指数常态监测和运行模式,构筑立体化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入推进在线矛盾多元纠纷化解平台建设,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转型升级。同时,借助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市域社会治理增添“云”翅膀和云动力,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应用。在治理方式现代化层面,应当充分发挥法治的固本作用,构筑科学完备的市域法律规范体系,为破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提供可操作性的规范依据;构筑高效权威的市域法治实施体系切实维护法律的生命力;构筑立体化的法治监督体系形成严密的规制模式;构筑高效管用的法治保障体系,有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精细化水平。

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功能定位应是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契合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评价标准和技术手段,以民众需求为根本导向,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实施效能。

从宏观层面来看,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当以破解影响市域内社会稳定、人民安全的棘手问题为突破口,立足市域实际,以信息化为技术支撑手段,积极探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精细化模式,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理念、目标、布局、体制、方式、政策、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系统能力。

从中观层面来看,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当立足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现实语境,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平衡的角度探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机制保障、组织控制、规制模式和系统实施路径,持续推进治理理念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从微观层面来看,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当恪守价值导向、政治导向、民众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围绕完善党委领导体制、完善政府负责体制、完善民众参与机制,通过健全社会矛盾风险化解机制、部署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公共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和引领效应、注重发挥德治的熏陶作用、充分践行自治的价值基石作用,同时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智慧治理的现实驱动,不断跃升市域社会治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当前各级地方在市域范围内通过优化社会治理组织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核心能力,积极探索党委、政府、社会、公众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协同共治模式和实施机制,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安徽省将持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探索具有市域特点、契合本地实际的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一体”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样态,更好地发挥地市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但从实践效果来看,仍然存在着认知上的误区和行动上的偏差,亟待厘清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是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亟待统筹谋划市域社会治理的评价机制和标准体系,洞见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预设、制度目标、实施机制和法治保障等;二是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亟待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社会矛盾风险预警和化解机制,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效能;三是伴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环节,“技术-治理型”的共享共治逻辑呼之欲出,一方面推动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智能化转型,积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的大数据应用场景和智治实现路径,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技术驱动而带来的实施理念和治理机制的变革,亟待跃升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图景。

四、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创新

为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合肥市迫切需要结合本地实际,围绕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治理理念、治理目标、科学布局、体制机制、法治保障、智能治理等方面进行统筹谋划和周密部署。具体而言:

一是要迈向“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细治理模式,最大限度提升市域社会治理供给与民众真实需求的匹配度。从民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出发,围绕着公共服务供给侧与民众的真实需求侧之间的精准匹配进行共建共治共享。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亟待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治理转变,围绕着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塑形、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常态化运行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

二是要系统打造“三共融合”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图景,整体跃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精细化程度。近年来,安徽省持续解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实践,积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安徽模式,围绕着“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目标和创新路径,充分彰显出多元共治的市域社会治理格局,体现出以合作性、公共性和多元性为基本特征的党政领导与政社互动的系统整合。在构筑多元协同的市域社会治理模式中应当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实现党的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同向发力和有机整合。

三是要积极打造大数据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智能化应用模式。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治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趋势释放了数据红利和效率优势,推动了市域社会治理的智能化转型。通过为市域社会治理安上“最强大脑”,打破了信息孤岛和数字壁垒的鸿沟,实现了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通过去中心、扁平化、信息共享、共享经济等发展模式和运行样态,为破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提供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细化实施方案,形成对社会治理的实时化、精准化和快速反应的新趋向。

伴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加速了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迭代升级和范式嬗变,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市域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法治化和专业化的巨大变革和先行先试,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云上图景和线上实践正在渐次铺陈。针对当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大数据应用中所暴露出的地方实践探索的试点意义有限、数据基础多而不全、民情数据闭环流通等问题,有必要深入探究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范式嬗变、功能定位、价值目标、智能化手段和规范保障,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迈入精细化治理阶段,为建设更高质量的平安中国注入鲜活力量。

新闻推荐

虞爱华会见杨元庆

本报讯5月9日上午,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市委书记虞爱华在市政务中心会见了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一...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