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曾有两个水泥厂

合肥晚报 2019-11-19 00:58 大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合肥水泥厂

○合肥大兴水泥厂的产品

1958年建成的合肥水泥厂,结束了合肥无水泥生产的历史; 1976年建成的合肥大兴水泥厂,则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强势发展……作为国民基础建设的重要物资,这两个位于合肥东门的水泥企业,为合肥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开创了合肥生产水泥的历史

虽然说合肥水泥厂是1958年建设的,但其实在四年前,合肥水泥制品生产就开始了。1954年合肥水泥制品厂建成,只不过那时基本是手工操作,主要产品为无筋涵管、窨井盖及混凝土等。

正是在这个厂的基础上,1958年合肥市政府投资53万多元在明光路137号筹建合肥水泥厂。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还很困难的时候,国家能够投资这么多钱来建水泥厂,足见当时水泥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合肥水泥厂的一些老工人不无感慨地说。

而这也和当时的国情是相符的。1953年,我国步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保证国家基本建设的需要,我国高度重视水泥建设,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建设了多个水泥厂。数据表明,到1957年我国水泥产量达686万吨,比1952年增长了140%。合肥水泥厂就此“应运而生”。据档案记载,合肥水泥厂建厂初期采用人工搅拌、手搓成球、牛马拉碾等土办法生产水泥,是安徽省水泥厂中最早用土法生产水泥的企业。

1960年,合肥水泥厂的制作工艺改成了更为先进的“两磨一烧”,即生料粉磨、熟料煅烧、水泥粉磨。而这种工艺在当时是国家大力提倡和推广的,因为这种方法具有能耗低、用电少、不用硫酸和可利用中低品位磷矿的优点。但一波三折,正在职工加大干劲的时候,1962年合肥水泥厂又停产了,人员下放。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经过几年的建设和重视,我国的水泥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60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100万吨。而且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还开发研制了国产水泥制造设备,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但接踵而来是三年困难时期,加上水泥产能的不断增加,1961年,我国开始在水泥行业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基本建设项目进行了压缩,停建、缓建了一批项目。所以,合肥水泥停产了,但好在第二年就恢复了少量水泥生产。

水泥供不应求

作为国家建设最基本的物资,水泥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合肥水泥厂一直在对技术进行改造和创新,以期提高产量和质量。例如,在1964年对水泥生产的粉磨,煅烧,烘干三个工段进行改造,更新部分老设备;在1972年又建成4座容量500吨熟料库,完善了熟料运输工艺线,大大提高了水泥的年产量。应该说,在当时国家统配水泥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合肥水泥厂生产的水泥为我国城乡基础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当时,国家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急需水泥,市场供需矛盾非常突出。针对全国水泥工业的问题,1978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水泥工业的报告》,追加了对水泥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并在新成立的建筑材料工业部专门内设了水泥局,随后全国各地相继成立建筑材料工业局,加强了对包括水泥在内建材工业发展的领导。

在这一形势的带动下,1978年合肥水泥厂进行技术攻关,新建了一座塔式机械化立窑,自制了两台磨机及其配套水泥生产设备,使“生料制备、熟料煅烧、水泥粉磨、水泥包装”这一水泥出厂的生产工艺全部实现机械化。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合肥水泥厂生产的较高标准的425号水泥占到了年产量98%以上; 并且根据市场情况生产诸如道路V型高强水泥等特种水泥和定型水泥的生产设备及其配件等。(下转A14版)

新闻推荐

谁在违规取水请打电话举报 供水集团呼吁城镇市民珍惜节约水资源

本报讯抗旱号角已响,11月9日10时,合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将合肥市抗旱应急响应由原来的Ⅳ级响应提升至III级响应。11月18...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