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书写工业发展辉煌篇章

江淮晨报 2018-07-16 07:27 大字

[摘要]合肥经开区舒展南北两翼 建设国际化都市区核心区、田园生态型空港新城“美丽双城”

1993年春节刚过,在合肥城西南的一片麦田里,出现了一幕村民们从未见过的景象。

一些人在田里架起了三脚架,端着水平仪。村民们并不知道,这群来路不明的人是合肥市规划局派出的测绘小组。

两个月后,一张精心绘制的1:10000比例的地图,最终摊开在合肥市决策者的办公桌上。

而这片被一步步丈量的土地,就是如今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前身。

在那张地图被展开25年后,地图上的经开区,在合肥市1%的土地上,生产出合肥近1/3的工业产值,创造出合肥市近15%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

一张白纸上书写出工业强音

上世纪,工业化浪潮席卷中国,农业大省安徽一度失去发展先机。“省会城市带动性不强,开会都坐后排。”

尴尬逼人奋起,省、市决策者意识到,安徽要想崛起,给龙头合肥安装工业引擎,迫在眉睫。

蓝图,择址于合肥西南。

当年合肥经开区故地,一片冲岗巷陌、暧暧村落,工业基础形同一张白纸。起步于“0”!

一切始于1993年4月3日。

第一锹黄土掘起,在合肥经开区开工仪式上,双联高悬。上联:“抓住机遇开繁华大道撬兴经济”;下联:“只争朝夕拓合肥新城造福桑梓”;横批:“开放开发,再造新合肥”。

25年后,经历过麦田里开工典礼的合肥经开区工委办副主任俞光远一说起来依然很兴奋。典礼一结束,推土机方阵五台一排,在剧烈的轰鸣中,直扑干道建设现场,繁华大道的路径以300米的宽幅一路向东推进。

建设者仅用88天,就打通了10.8公里长的框形大道,完成了一项在外界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同年,在一份“合肥市‘三年大发展,五年上台阶\’目标任务”的文件中,合肥市政府向社会承诺,从1993年到1997年,合肥工业总产值将从100亿元起步,5年力争拿下277.7亿元。

“大招商,招大商”理念深入血脉

到1995年底,虽然大多数项目还处于在建中,但出手惊艳的4张名片已经印好了:兆峰陶瓷、正大饲料、佳通轮胎、日立建机。这4家港资和外资企业共同投资额接近7亿美元。不仅展示了经开区招商出手惊艳,而且诠释了“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和决心。

此后,开发区招商引资全面驶入快车道。

随着江淮汽车、海尔、日立、联合利华等大项目入区,“四个百亿”工业大格局经开区奠定。巨擘企业云集,如同大企业俱乐部:海尔、美菱、美的、合力、日立、联想、三菱、晶弘……产业结构一锤定音,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快速消费品等支柱产业逐渐成形。数据统计,即便2010年经开区成为全省首个“千亿开发区”,这些产业在当初仍贡献了九成以上的产值。

“2002年起,联合利华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兴建联合利华合肥工业园,生产牙膏、洗发水、洗衣粉、茶叶、护肤等产品,包括市民熟悉的力士、清扬、多芬、奥妙、中华等品牌。”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公关经理张晨告诉记者,当时,常州、郑州等城市与合肥同台竞争,最终联合利华选择投资合肥经开区。

“截至目前,联合利华已经在合肥经开区投资了六期项目,你在市面上看到的所有洗发水、沐浴露、立顿茶,都是合肥制造。”张晨说。

项目带动,合肥经开区收获无数美誉光环:先后成为安徽省首个千亿开发区、首个两千亿开发区,现工业产值约占合肥市三分之一,GDP约占合肥市15%。相继荣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家电)”“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等国家级荣誉。2017年,合肥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位列全国219家国家级开发区第十一,多年领跑中西部。

冰箱、笔记本、挖掘机制造基地成全国最大

如今,世界上每8台笔记本电脑,有1台产自合肥经开区;国内每5台冰箱,有一台产自合肥经开区。

25年凝聚,25年跨越。现合肥经开区形成了智能家电、电子信息及集成电路、现代服务业、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快速消费品、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绿色节能建筑、公共安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十大产业。

前不久,由江淮汽车联手蔚来汽车打造的高性能智能电动汽车ES8正式启动交付,标志着中国版的“特斯拉”正式走向市场。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项目被列为全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一号工程”。联宝电子荣膺全市最大工业企业和全省最大进出口企业,2017年主营业务领域营收突破500亿元,成为合肥首家年营收超500亿元企业。

而位于合肥经开区北区——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的长鑫12英寸存储器晶圆制造基地项目,今年下半年将投片试生产,今年有望造出第一颗“合肥造”的19纳米级12英寸DRAM工艺的存储器。项目建成之后产能可达全球DRAM产能的8%,将填补国内高端存储器空白,改写世界存储器格局。

截至2017年底,合肥经开区共引进项目2131个,其中外资项目461个,实际利用外资60.02亿美元;内资项目1670个,累计投资总额2909.44亿元。联合利华、联想、可口可乐等35家世界500强投资39家企业。拥有日立、尼普洛、花王等知名日资企业39家。

凭借强大的产业和高端的技术,合肥经开区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日资企业集聚地、台资企业首选地,国内家电产品种类和品牌集中度最高的开发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冰箱、叉车、挖掘机、轮胎、液压机床制造基地,以及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培育创新生态 打造七大创新平台

产业兴盛,技术支撑。

现在,合肥经开区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3家,设立各类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11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1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市的25.6%,占全省的14.5%),省级以上研发机构91家;院士工作站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29家。

2017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31.5%,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67.1%。

全区建设各类创新载体180万平米,形成七大创新平台(清华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联想研发中心、清华启迪科技城、东湖高新合肥创新中心、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高校三创园、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九大众创空间,其中国家级2家(车库咖啡、云邦创新空间),市级5家(大学生创业园、橘子创咖、启迪之星、安大青年新徽商、合肥学院“e+合院众创空间”),区级2家(5F创客空间、迪空间);七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省级2个(创新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市级2个(清华大学合肥院、车库咖啡),区级3个(东湖高新合肥创新中心、莲花科创园、芯瑞达科技创新产业园)。

开创安徽史上对外开放十个“第一”

2013年,骆岗谢幕,新桥起飞,合肥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

新桥机场所在的高刘镇,被整建制委托合肥经开区管理,依托新桥机场辐射作用带动的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也应运而生。

合肥经开区也顺势张开双臂,将开放的脚步越迈越大。

近年来,合肥经开区加速建设航空港及口岸、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合肥跨境电子商务港、合肥派河综合物流园五大开放平台,夯实开放基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进中德智慧产业园建设。

合肥出口加工区实现产值564.2亿元,进出口46亿美元,位列全国第6位;航空港旅客吞吐量增长23.7%,2017年吞吐量914万人次,空中报关、落地放行,通关报检时间缩短至1.5小时;建设派河物流园,开展公铁水多式联运;建成运行进境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3个口岸,成功打造徽购佳选、百大易购两大线上线下跨境商品直销平台。

近两年,合肥经开区开创安徽史上对外开放十个“第一”:首条国际货运航线;首条全货机航线;首飞“合肥-法兰克福”临时货运包机;首个国际快件监管中心;首个临空型保税物流中心(B型);首个进境水果口岸;首个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首单跨境电商保税备货业务测试成功;首家省政府授牌的安徽省跨境商品直销中心开业;举办首届安徽省进出口商品供需对接会。

舒展南北两翼 打造“美丽双城”

作为改革先锋,合肥经开区勇于创新。在全国率先实施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合肥经济开发区不拘泥于现有模式,不断对标上海等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加快项目审批流程,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管家式服务\’。”对此,联合利华北亚区总裁龙嘉华表示,“合肥政府已经将优质的政务服务做成了常态化,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对合肥政府的印象,那就是‘靠谱\’”。

“合肥经开区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缩影,合肥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建区25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开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仅有的3万农民的岗冲之地起步,发展成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方阵,成为合肥工业经济、城市建设、对外开放的领头羊,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同频共振,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合肥市委常委、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杨伟说,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合肥经开区将继续高举改革开放大旗,不忘初心,为建设国际化都市区核心区、田园生态型空港新城“美丽双城”,为经开区人民谋幸福,接续奋斗。

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合肥,正在掀起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的建设热潮,朝着国际化大都市阔步迈进。

这一进程,经开区居大合肥西南重镇,担工业发展领军之责;合肥经开区已充分准备,剑指更加气势恢弘的未来。

晨报记者 于巧妮 通讯员 李长龙

新闻推荐

继子女能否继承继父母遗产?

案例:家住瑶海区的王奶奶反映,儿子吴某与张某系再婚,婚后张某带着与前夫所生的女儿刘某和吴某一起生活。2017年,吴某因车祸去...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