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高考,合肥考场发冰棒防暑
[摘要]讲坛耕耘35年老教师 追忆今昔考场对比
1978年,恢复高考第二年,18岁的徐慧国在懵懂中走上了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考场”。时光如白驹过隙,如今他已经是从教35年的物理老师,目前仍然坚守在庐阳高中的三尺讲台上,今年带的恰巧又是一届毕业班。
“现在的孩子们参加高考还是幸福的,社会关注度那么大,各种保障措施也越来越先进。”对比着不同时代的考试氛围和环境,徐慧国的脑海中,过往关于自己高考的青葱岁月依然明晰,仿佛就在眼前。
提前坐3路公交去看考场
1977年,高考终于得以恢复,多少青年奔走相告,为之欢呼雀跃。
“我是下放知青,祖籍在南方城市, 5岁的时候跟着父母响应国家建设号召,从沈阳来到了合肥,可谓走南闯北。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正在合作化路附近的江淮仪表厂子弟学校就读高三,当时由于高考是为春节招生做准备,因此第一年没赶上,只能期待着第二年参加高考。”徐慧国告诉记者。
很快,在忙碌的学习中,1978年的高考季来了,正好赶上天气很热的7月。就在高考的前一天,带着兴奋的心情,徐慧国专门和同学一起乘坐3路公交车,从五里墩一路颠簸来到和平路上的老合肥十中,为的是提前看一看考场。
尽管从小生活在合肥,城东对于城西的孩子们来说依然是个陌生的地方,那个年代,没有老师送考和家长陪考,都是学生自己到考场去。徐慧国印象最深刻的是,为了省钱,自己回来时全靠步行,没有敢再坐公交。
考试时考生们集体吃冰棒
高考当天,在枝头清脆的蝉鸣声中,徐慧国挎着黄色的帆布包,揣着学生证精神抖擞地进入考点,他发现门口也就是多了几个保卫人员,没有出现拥挤的人群和惜别送考的场景,门卫看看学生证就能放人进入考场了,和平日里正常上学秩序差不多。
合肥十中当时虽然成为全市重点中学,学校环境和教学设备还是比较简陋的,考场上没有电风扇没有空调,一人配一个可以掀开的木桌和木凳,每个考场还安排了两个老师监考。“开考的铃声响起来时,一听就是那种老式带电池的电子铃,不像现在的广播铃声;那时候手表什么的都很稀罕,大部分考生都没有,因此考试中的时间全靠监考老师进行提醒。” 徐慧国说,对于高考大家都觉得陌生,内心多少还是有点紧张。
由于天气炎热,为了防止学生们在考试过程中发生中暑现象,校园里统一配置了大量冰棒。当时没有冰箱,就装在一个个大桶里,拎到考场内每个考生发一支。“好像是香蕉、牛奶口味的,由于室内温度太高了,大家都是一身汗,刚发下来多数人忍不住很快就吃完了,个别不想吃的可以放在书桌旁随时都可以吃。” 当时的场景,徐慧国至今仍然是记忆犹新,他笑称这可以算是那个年代的“特殊待遇”吧。
如今考场建设向标准化看齐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高考始终是社会最关注的一大焦点,事关考场的各类准备工作正变得越来越完备,电力保障车、无线电监听、医疗救护队伍等等一应俱全,考场建设向着国家标准化看齐。徐慧国介绍,像庐阳高中今年就是一个考点,已做了精心布置,每个考场内的日光灯、空调、消防设备等都历经多次检查,确保它们在高考期间正常“服役”,给考生们提供最好的环境。
在安保方面,近年来,考场内包括考区的走道、楼梯将进行视频全程监控,一切都是为了确保高考在阳光下运行,考生入场时,监考老师会使用金属探测仪对考生逐个进行安全检查,不允许带进考场的物品交给监考老师保管,再经复检确定无禁带物品后,才能进入考场,环环相扣保障了高考的公平公正性。
很多考场内都配备了计时无误差的电波钟,这种钟接受国家授时中心以无线电长波传送的标准时间信号,然后自动校准,所有考场钟的时间都一样。“现在,高考前大量的准备和服务工作社会各界共同帮考生做好了,孩子们需要的就是冷静放松,考出自己的水平。”徐慧国表示,过几年就要退休了,他越来越珍惜陪着学生们共赴高考的经历。 合肥晚报 合肥都市网记者 吴奇
新闻推荐
本报讯包河区望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路口预防接种门诊近日正式开诊。据了解,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今年1~5月份,望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接种近3万剂次,平均每天接种300剂次左右...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