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今年,是中科大首届少年班毕业30周年。日前,顶着“神童”光环的30余名首届毕业生回到母校,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再聚首 笃定信念向前行

安徽日报 2013-07-26 00:38 大字

■ 本报记者 桂运安

在郭沫若广场亲密合影,到学生食堂重温大学生活,集体过一场特殊的“50周岁”生日……中科大少年班,中国超前教育的“发源地”、精英教育的“试验田”,曾被邓小平等多位国家领导人点名认可,被李政道、杨振宁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青睐。日前,首届少年班30余名毕业生重聚母校,共叙同窗旧谊、畅谈人生感悟。 “如果再来一遍,我还会选择少年班。因为少年班,才使我较早离开了一遍遍重复己经学会的知识操练,在充分自由的学术土壤上有了专业发展。”回首35年少年班探索,首届少年班学员、中科大生命学院教授周逸峰说。

追忆“光阴的故事”

在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的建议下,中科大于1978年在全国率先开设少年班,专门招收16周岁以下的少年学生,开启了我国超常教育的先河。当年,11岁的谢彦波、12岁的张亚勤、13岁的宁铂等88名 “神童”,皆因“智力超常”来到这里。如今,这批少年已毕业30年,经历诸多人生际遇,再次在合肥重逢,执手言不尽、相谈俱欢颜……

“有的真是一眼认不出来,不过几分钟后,就觉得时空又回来了。有的人当年就神神叨叨的,转眼30年,还是没怎么变。 ”现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亚太研发集团主席的张亚勤笑言,毕业后同学们分散在世界各地,保持联系的不多,再聚首有些面孔已是30年未见。“那时候一群十几岁的小孩,现在都快50岁了。 ”

他们中,有的是世界知名教授,有的是纵横商场的精英,也有一些普普通通的面孔,但相聚在中科大,只有一个名称:同学。这次重逢,他们重新回到食堂,吃了一回“学生饭”;一起坐进教室,听老师讲了一节课;一起走进文体中心,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了一套广播体操……这些熟悉而陌生的片段,像穿越时空一般,再次回到他们身边。

“大家都还记得吗,张亚勤爱打呼噜,声音特别大! ”一位校友话毕,张亚勤不好意思地朝大家拱拱手:“当年打呼噜声音太大,真是对不住大家! ”“有一次,我和周曙东一起在水房洗衣服,越洗越纳闷,这白衬衫为什么越洗越黄呢? ”留校任教、现为中科大信息学院博导的王永教授回忆,结果周曙东告诉他:“在水里面滴几滴蓝墨水就好啦! ”在场校友哄堂大笑。

首届少年班学员,是从各省市挑出来的“尖子”,在当时国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背景下,有着超强的使命感和自信,当科学家是他们共同的梦想。 “那时候聊天吹牛,讲到最后,一定会有人提醒:‘不能再聊了,要去学习了,否则以后给我们写传记的人,该怎么写这段被浪费的时间? ’”王永自嘲地说,那时候狂妄地认为,将来一定有人给他们写传记。

少年班在他们的人生旅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母校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张亚勤表示。 “最关键的是,少年班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系,这在当时高等教育资源非常有限的背景下,是非常宝贵的机会,使我们受益终生。 ”高级工程师周曙东回忆。统计数据显示,少年班成立35年来,九成以上的学员最终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

个性化教育的“样板”

少年班魅力何在? “目前,少年班受追捧,凸显出我国个性化教育的缺失,导致对整个少年班的需求还是很旺盛。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少年班教学实际上是个性化教学,一些人有比较突出的个性化表现,就需要接受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我国现在的教育还是按照单一的评价模式来选拔、培养学生。

王永认为,现实中总有一群孩子天生“早慧”,强迫他们待在中学听自己已经掌握的课,也是浪费时间。现在的少年班,是为了让这些早慧的孩子既能学到新知识,又能在一个同龄人的环境里成长。 2009级少年班学员龚民认同师兄王永的观点:“早一点读还是有好处。早读书以后机会多,有能力节约时间,为什么不节约?年纪小允许吃亏的次数就多,比如考研,我考研3次还是18岁。 ”

诚然,少年班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社区。这里的学员不仅年龄小,关键可以自由选课程、选专业、选导师,这些“特权”让很多大学生羡慕。基础强调“宽、厚、实”,专业注重“精、新、活”,是少年班的教学特色之一。 “少年班在国内率先采取学生首先集中接受数学、物理等基础教学,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少年班执行院长陈旸说,精英化培养一直是少年班的培养原则,并非都是为了培养科学家,而是培养未来社会各领域的领军人物。接受基础教育后,少年班学员可根据兴趣在全校范围内任选专业。

在这种个性化培养方案下,少年班涌现很多“亮点”。在清华大学任教的首届少年班学员翁征宇,杨振宁先生评价 “他是高温超导领域里做得最成功的年轻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1998级少年班学员陈宇翱,30岁即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并成为中科大最年轻的教授之一;32岁获得欧洲物理学会授予的青年科学家最高荣誉“菲涅尔奖”,成为国际量子研究领域的专家。1987级少年班学员庄小威,34岁即成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物理系双聘正教授,是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 “天才奖”的第一位华人女科学家,去年晋升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目前,少年班学员中,已有2人获美国科学院院士,4人当选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3人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是个性化培养的强大后盾。”中科大副校长陈初升说,科大一直坚持走“精英教育”之路,本科生规模相对较小,而师资力量十分雄厚,理科百分百为国家重点学科。目前,全校1500余名专任教师中,两院院士、“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占24%以上,本科生与专任教师比约为5:1,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准,“这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可能”。

在争议中砥砺前行

在首届少年班学员把盏言欢的同时,全国56名“英才少年”正在准备2013级少年班复试。说到少年班,人们经常会想到王安石笔下的“神童”仲永。少年班是否符合科学规律,是否有揠苗助长的嫌疑?少年班成立35年来,各种传闻和与之相伴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众说纷纭、褒贬参半,然而少年班却一直在争议和反思中砥砺前行。

“不过,少年班学员因为年龄小,容易受舆论的影响,认为一上报纸、电视,就觉得了不起。另外,在媒体的宣传下,也增加了他们的压力。 ”知情人士透露,全国“第一神童”宁铂最终出家,或许就与这种压力有关。 “在‘78少’中,确实有些同学被媒体过度宣传,扛了一辈子的舆论\‘十字架’。成了舆论名人,就会前所未有地害怕失败。 ”王永说。目前,少年班已立下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少年班学员不允许单独接受媒体采访。 “这主要从学生成长的角度考虑,毕竟这些孩子年龄较小,不想让他们被太多人打扰。 ”陈旸表示。

35年来,少年班培养理念也不断与时俱进。过去,少年班是为了培养科学家,如果有学生跟老师说“不想当科学家”,老师会很不高兴。 “但是,现在如果有同学说‘不想成为一个科学家,想就业\’,我会帮他出主意,让他根据自己兴趣去做事情。 ”陈旸认为,少年班只是为早慧并确实优秀的孩子提供更适合他们的学制和平台,并没有说一定要把他们培养成什么家。学校希望学生快乐成长,并帮其打下扎实的学业“地基”,至于他们是想盖事业的“摩天大厦”或者只是“两三层小楼”,一切由他们自己选择。

任何探索,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成功,只能说成功的几率比按部就班的高;任何规律,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没有例外,只是例外的比例比较低。 “不可否认,少年班开办以来,曾经发生过一些问题,甚或现在还存在着某些问题,可是那不是主流,不能因噎废食。 ”李政道如是说。

新闻推荐

电影票,怎样定价才合情合理?

■ 本报记者 李跃波进入暑期,国内外影片“扎堆”上映。然而,不少观众在购票时却犹豫了,影院挂牌价居高不下、网上团购价纷纷 “喊涨”……作为当前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票价如何...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