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工程”打造“生态强省”安徽省力争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摘要]我省力争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本报讯 日前,省委、省政府印发《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到2020年,力争全省生态竞争力综合指数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舒适、生态文化繁荣的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强省。
基本建成七大体系
规划提出,生态强省建设将重点构建七大体系,分别是主体功能明确的区域发展体系、高效低耗的生态经济体系、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态体系、可持续的资源支撑体系、安全稳定的环境保障体系、宜居宜业的生态人居体系、全民参与的生态文化体系。
发展绿色产业是生态强省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规划提出,要着力推进农业污染防治,引导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推广使用新型控失肥,大幅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有效防治面源污染。同时,深入推进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着力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在生态保护方面,安徽省将着力构建皖北及沿淮平原、皖江城市带和合肥经济圈、皖西地区水资源保护以及皖南山区等绿色生态屏障,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以上。同时,强化生态修复,继续实施天然林、重要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加快石质山地、废弃矿山、江湖河滩宜林区域等未利用地或废弃地造林绿化。
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方面,规划提出,加快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基本实现农业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示范省建设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加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力度,盘活农村宅基地及存量集体建设用地。
重点实施十大工程
围绕构建七大体系,纲要提出实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面源污染防治、空气清洁、千万亩森林增长、生态安全提升、循环经济壮大、绿道建设、乡村生态环境建设、食品安全保障和绿色消费等十大工程。这些工程都将于2016年前开始实施。
在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此轮生态强省建设将实施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及新安江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到2016年,巢湖流域富营养化问题基本解决,淮河流域水质进一步好转,新安江流域水质保持优良。同时,加快推进引江济淮(巢),淮水北调等跨流域、跨区域调水项目,积极推进引淮济阜、引淮济亳、引芡济蚌等区域性调水项目。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将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清洁、化肥农药品质提升和精准使用、秸秆还田、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项目。到2016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超过80%,化肥利用率提高2.5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农业污染物排放水平下降10%左右。
安徽省将继续加大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安全饮水保障等项目。
多元化投入打造生态强省
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超过9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左右,节能环保家电使用率超过80%,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一组组数据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生态画卷。根据规划,到2020年,安徽省将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生态环境质量将位居全国前列。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规划提出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建立生态强省财政投入机制,完善节能环保产品推广使用等财政补贴政策;构建投融资平台,引导各类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民间投资加大对生态强省建设投入等。此外,规划还要求健全考核评价制度。省政府将根据生态强省责任分工,每年开展市、县级人民政府和省直部门生态强省建设目标责任考核评价,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并纳入政府绩效管理。
(本报记者 程茂枝 实习生 丁晓慧)
新闻推荐
我省试行“2+X”分类考试模式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