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81岁老太免费送书31年拿退休工资买书送人读,为让人人有修养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2-05-01 12:12 大字

[摘要]拿退休工资买书送人读,为让人人有修养

每天早晨,都有一位老人现身合肥市航运南村风和园小区里。她叫华慧琴,已81岁高龄,瘦弱,驼背,面容慈祥。每隔几天,老人就会拄着拐杖出门,背着一只大包,里面装满各种各样的书籍和杂志,送书到每一个人手中。她背上的“流动图书馆”,已陪她“走”过31年。

华慧琴原籍江苏镇江,1932年出生在前苏联,父亲是位理发师。 4岁时,她随父亲回到老家镇江,随后参军、考上大学,1979年病退在家。她的父母都不识字,父亲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但她打小就很喜欢看书读报,每一本看过的书,老人都会用心保存,绝不随意丢掉,因此,到退休时,她的藏书已经十分可观。

1981年,老人楼下一对邻居半夜里吵架,她十分担心,便下楼相劝,才知道这家男主人因为赌输了钱,妻子哭闹着要离婚。 “赌钱真是不好,害人害己,不如让大家多看看书。 ”于是,她开始将家中的书报都拿出来,装进背包,挨家挨户上门送给邻居,劝导他们多读书。

起初,邻居们对她的举动感到不可思议,不少人将她视为“怪人”,但渐渐地,阅读的乐趣让他们理解了老人的良苦用心,很多人开始主动找上门来,找她要书看。她随后又扩大了送书范围:各大商场、菜市场、超市……接受她送书的热心读者一传十、十传百,她送的书在越来越广的人群中传阅。

书越送越多,老人原有的藏书已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于是,她开始用退休金买来更多的书。 30年来,老人的退休工资从几十块涨到了几百块再到如今的千余元,她用来买书的钱也越来越多,后来竟养成了习惯,每次出门,必定要背上一大包书出门。

有一次,老人走在路上,遇到一个打工仔,见他低着头,闷闷不乐的样子,赶紧找了几本杂志递到他手里。他先是十分诧异,听说是免费送给他读,才接了过去,待老人转身,他回过头来说:“你是个好人! ”

最让老人津津乐道的是,有一次她在一个理发店里摆放了几本杂志,不久,理发师欣喜地告诉她:“华奶奶你做了一个大善举啊! ”原来,当地有一名老太太患了水肿,多年求医无效。后来,老太太在理发时看到了她送去的杂志,书中说到治水肿的方法,老太太就“按书下药”,很快便治好了病。自己的书还能治好别人的病,老人坦言她从来都没想到。

31年,到底送出去多少本书?老人摇摇头:“我真的记不清了”。事实上,也数不清,因为有的看完了还回来,有的传来传去就传丢了,但她觉得还不还都无所谓,“因为书就是要送人看的,传给谁都行。 ”

缘于这些书报,老人结交了很多朋友,也是她的“书友”。 30年来,老人见证着“书友”们的成长。 “有个小女孩,小时候就爱看我的书,经常看得饭都忘了吃,现在到了上海,也当干部了;七桂塘菜市场,卖肉的当了保安,卖酱菜的也开了店;商之都最早的一批收银员好多都到大市场去自立门户了……”在很多家庭,老人的书更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有个书友叫李忠宝,以前他儿子小时候就看我的书,老让他给讲故事。现在他的小孙子也爱看我的故事,又整天缠着他爸爸讲故事。 ”

31年走过来,老人成了一个名人。不过,她却告诉记者:“我不想当什么名人,就是觉得有文化和没文化还是不一样。你看,现在社会这么浮躁,我想还是要提高人们的修养。只可惜,我身体差了,跑不动了。”此前,在一次送书的路上,老人不慎摔倒在地,右胳膊疼了半年,包也背不动,只能减少送书的频率。但对于每一个来访者,她仍然“不肯放过”。采访中,记者谈到喜欢看看幽默故事,于是,临出门时,她便拿了10多本《幽默与笑话》塞到我手里:“拿去传看吧,不要还的。 ”

本报记者 张玉芳

新闻推荐

5年期年收益达6.15%,高收益、低门槛——国债开卖半小时抢购一空

本报讯 上午8点半开始正式发行,9点钟就全部售完。昨日,新一轮的电子式储蓄国债发行再现抢购狂潮,省城各银行网点国债开卖半小时内被抢购一空。昨日上午8点半,记者来到合肥市潜山路的一家银行网点...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