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总站文化强企之路
文化为客运锦上添花。从2010年下半年至今,原本承担着输送旅客功能的合肥汽车客运总站,却俨然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交通行业企业文化示范展览馆,累计接待全国各地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行业内外人士近百批次。总站从全国一百多家重点客运枢纽中脱颖而出,一举荣摘“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在这一过程中其创意新颖的客运文化,令世人瞩目,让行业惊叹。
客运文化,早已有之。对于一般的客运企业,往往没有意识去发掘、培养、投入企业文化。而有些较好的客运企业,由于受行业的局限性和思维定式影响,想做出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但是成功者屈指可数。时至今日,对于大多数客运站来说,企业文化也仅仅是停留在安全标语、事故警示和“拿来主义”的层面上,以至于出现有些车站标语、口号几近相同的局面。
而总站文化的横空出世,让整个客运行业的企业文化拨云见日,它的“4+3”文化工程已逐渐成为全国客运行业中的文化明星。然而作为一个创造出卓越文化成就的非文化单位,总站的成功并非偶然,那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统一。2008年7月,已年过半百仍不断进取的总站总经理吴华开始了他在安徽工商管理学院的MBA课程,在刻苦的学习研讨中,吴华深知企业文化对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于是他开始了艰难的创新和探索。在老师、MBA同学的多方帮助下,他逐渐突破了传统客运文化的框架,“4+3”文化工程在他的脑海中渐现蓝图。
每一名改革者都是智慧和魄力的化身,经过深思熟虑之后,2010年起,总站正式组建了企业文化小组,并启动了企业文化工程。
在企业文化的促进下,总站的站容站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宣传标语不再是生硬的命令口吻,微笑不再是牵强的面容,礼仪不再是欢迎领导的专利,司机不再是与车站无关的人员……在这一场变革中,“微笑服务、温馨交通”的内涵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花香引蝶来。总站打造的企业文化强站之路成功后,慕名取经者接踵而至,为了促进社会和行业对总站企业文化了解,向大家充分展现总站先进企业文化建成前后的变化,本报记者将带您见证该企业开启文化强站的全过程,特奉献图片故事以飨读者!
本报记者 黄河文/图
镜头看变化之一
上图:2009年10月,总站10根立柱上,原先通过简单直白的标语提醒乘客禁烟、守法。
下图:2010年1月,十根立柱极具美感的呈现出了十“敬”文字文化。
镜头看变化之二
上图:2010年4月,总站候车大厅的一处闲置的空白走廊。
下图:2010年8月,总站候车大厅的走廊区域俨然打造成为安徽历史文化长廊,图文并茂尽数安徽“山、水、人、文、路、运”。
镜头看变化之三
上图:2010年4月,总站检票口原有的文明标语。
下图:2010年5月,与发往地名结合对应的检票口,变身成为颇具地域色彩的站点文化诗句。
镜头看变化之四
上图:2010年3月,在总站发车区域,对司机、乘客的警示语句。
下图:2010年7月,发车区变身成为贴近民意的安全漫画,司机、乘客颇为受益。▲走出去,组织中层管理人员赴省内外先进车站取经学习。
▲请进来,邀请南京中央门长途汽车站全国劳模李瑞等一批国家、省级劳模,指导员工管理服务经验。
▲中午就餐时间,总站人性化的考虑到交接班员工用餐时间,确保员工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不少旅客在总站总服务台,都能感受着近乎“微笑服务示范点”般的服务。
乘客之家细致入微的精细化打造,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嘉奖。
▲2010年9月17日,交通运输部组建以来的第一次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合肥市召开之际,党组成员、驻部纪检组组长杨利民等专程来到总站参观,对总站员工之家的“解压室”倍感兴趣。
▲2009年10月28日,邀请专业老师从肢体语言、动作等方面规范员工服务水平与标准。
▲2010年6月,邀请省内企业文化著名教授、培训师对总站进行为期半年的培训。▲总站管理层事必躬亲,换位思考乘客感受。
▲2011年6月22日,总站总经理吴华笑谈总站“十二五”发展之路。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日,安徽省一直处于强降雨状态,强降雨会给驾驶员带来路面打滑及驾驶视野不良,极易诱发事故,合肥市瑶海区交警大队从事事故处理多年的老交警,提醒驾乘人员牢记高速驾驶三大忌。一忌“大大...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